资讯

沈丹华教授:免疫组化P16在病理诊断CIN2中的临床应用

网络 6435 评论

什么是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什么是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p16是什么?p16在临床医生诊断过程中起到怎样的意义呢?

在第四届中国宫颈癌防治工程协会学术年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沈丹华教授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现由派特生物为您详细解读。 

众所周知,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过程是由HPV感染→CIN1→CIN2→CIN3→浸润癌这几个阶段进展而来。

CIN即宫颈上皮内瘤变,是由2003年第三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统一命名而来,十几年的时间,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轻度的非典型增生(CIN1)也被视为肿瘤性病变并且可能导致过度治疗;CIN2病理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低,仅达到20%。因此我们在病理诊断中需要提高诊断的一致性,限制分级数量,使用生物标记。

2013年10月在美国奥兰多召开的CAP会议,着重介绍了生殖道HPV感染相关性的鳞状病变的命名计划。提出分类应该是容易交流、重复性比较好,能够把病变分子生物学行为评估临床的风险、指导临床治疗的,出于这些目的所有跟HPV感染相关的鳞状上皮病变都统一来命名,采用两级分类命名。

2014年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新分类中将外阴、阴道以及宫颈与HPV感染相关的鳞状细胞肿瘤的前期病变均命名为:鳞状上皮内病变。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

什么是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什么是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由HPV感染引起临床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的一种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这一病变同时或今后发生癌变的风险较低。(CIN1、轻度非典型性增生、扁平湿疣以及挖空细胞病等)。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这种鳞状上皮病变,如果不治疗,有明显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CIN2(p16+)、CIN3、中度非典型增生、重度非典型增生以及鳞状上皮原位癌)。

CIN2后为什么会有p16+的标识?p16是什么?

对于一些不太明确的病变可以使用P16来上调或下调CIN2病变,这样会有效提高Kappa值,P16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当HPV感染后,E7阻止了PRb的活性,阻止了细胞周期循环,导致P16的过表达。

由于在现临床上看来,以宫颈病变处理为例,会有过多的CIN2列入高级别病变,这样就会导致过度治疗,特别是对于部分年轻患者,并不是所有的CIN2都归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需要用一个免疫组化来区分,即p16。

P16的意义?

在高级别病变诊断中,p16的表达与组织学诊断标准相似,但更为客观;

能够提高病理医生诊断的准确性,更为准确的预测高级别病变的风险性;

美国CAP/ASCCP指南以及2014版WHO分类中都明确提出p16免疫组化染色对于评估HSIL非常有帮助。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P16?

是HSIL还是一些类似的非肿瘤性病变,例如不成熟鳞化、萎缩、修复性上皮增生以及一些人工操作所致的假象;

有疑问的CIN2,诊断者之间有不同意见时;

细胞学或者HPV检测有高危病变可能性,但组织学没有发现明显病变时。

【小结】P16针对CIN2,阳性是HSIL, 阴性是LSIL;对于组织学明确的CIN1或CIN3,可不使用p16,直接诊断LSIL或HSIL。CIN2不等于HSIL,CIN2而且P16阳性便可诊断为HSIL。


(本文根据沈丹华教授的专题报告《宫颈癌前病变命名及分类变化与相应临床处理》整理而成)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