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怀着敬仰,心存感恩,为了展现病理大师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弘扬我国病理界优良传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同时领略中国病理学事业的创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推出《中国病理人的足迹》的专辑。
2015年9月5日,在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第九届年会上,《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正式启动,经过精心筹备,2015年12月10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全国寻访活动第一站在西安拉开帷幕,此次寻访团成员由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中华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卞修武教授组成,将代表中国病理界的同仁,探望老一辈病理学家,学习他们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倾听他们对未来中国病理事业发展的期望和愿景。
卞修武教授、丁华野教授、丁彦青教授西安站合影
西安,兼具现代感和历史感的古都,蕴育和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在这里我们要探寻两位中国病理大师,第四军医大学刘彦仿和王文亮教授,两位教授都是从事病理工作40年以上,为我国病理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在他们的身上有无数的荣誉和光环,但对于他们来说都不重要,他们更热爱病理本身,更关注病理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著名病理学专家——刘彦仿
寻访团首先来探望的是著名病理学家刘彦仿教授,2012年他获得了“中国病理事业终身成就奖”,这也是目前中国病理界的最高荣誉,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者,了解他对病理一生的执着。
他于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曾任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一级教授、学校专家组组长。主要从事免疫病理学研究,率先在我国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免疫病理学,发展了如彩色胶体金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是我国免疫组化及免疫病理的奠基者和先驱者之一;长期从事传染病及肝脏疾病的研究、如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区别了原发性与继发性病变,人与大鼠病变及传染性的差别以及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发病中的作用。
刘彦仿教授
在与到访的三位教授的交流中,九十二岁高龄的他依旧思维敏捷,正直中充满睿智。不仅回顾了自己的病理医生生涯,情到浓时也不禁令人动容,大公无私,时刻为国家着想,印刻着老一辈学者倔强不屈,一生奉献的情怀。
刘彦仿教授
“对现在的学会用竞争的方式推出有能力的人担任领导,搞得生动活泼,我是非常赞成,有思维的同时也能敢于去做事,去承担。”刘彦仿教授谈到,同时他也期望年轻一代病理人可以继往开来,勇于创新,推动病理整体事业的进步。
与刘彦仿教授合影
刘彦仿教授对寻访团成员的到来特别高兴,促膝长谈之后赠字予病理界两丁——丁华野教授和丁彦青教授。其题字为“厚德精业,杰出贡献”,这是一份赞扬,同时也是一份期待。
“厚德精业,杰出贡献”——刘彦仿教授赠字
著名病理学专家——王文亮
寻访团接下来探望的是第四军医大学的另一位病理学专家——王文亮教授。典型的东北口音,说话铿锵有力,干脆利索,掷地有声,精神头儿很足。2002年获得了“总后勤部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长者,了解他一生最宝贵的事业。
1957年8月进入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学习, 1962年7月毕业, 留校任教至2004年8月退休,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等工作。专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在国内外首先报道了HBV和HCV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60余篇。
王文亮教授
他回忆了自己在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的经历,讲述了如何从临床到基础,渐渐地爱上病理事业,执着的背后是无数日日夜夜的奋斗,吃住在实验室基本也是常态,“那是真的是在拼命地工作,没有任何想法,就是要做到最好,而且我的研究生也是一样,都必须认真,哪怕有一个数字是不准确,我也不会给他们毕业!”他很严肃地说“病理是一份需要较真的事业。”
王文亮教授
“病理是医学法官,临床病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临床病理医生不能马虎,要兢兢业业,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特别严肃地去进行工作”王文亮教授讲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句话使我受用终身: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人最宝贵的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现在我也套用这句话,我把整个一生献给了宝贵的医学事业——为病理的发展和创新奋斗。”
与王文亮教授合影
刘彦仿教授和王文亮教授对我国病理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老一辈专家始终心系病理事业发展,他们仍通过参加会谈、撰写文章等方式来传授病理科学发展中的经验,为病理事业的发展发挥余热。
2016年1月15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全国寻访活动第二站即将在南宁启动,敬请期待!
刘彦仿 | 男,1924年生。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曾任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一级教授,学校专家组副组长。曾任中华病理学会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国家科学委员会发明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副主编、南京大学医学院顾问与兼职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等职,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曾应邀在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病理系及德国海德堡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学术交流。
主要从事免疫病理学研究,率先在我国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免疫病理学,发展了如彩色胶体金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是我国免疫组化及免疫病理的奠基者和先驱者之一,多次在敎育部、卫生部以及中华医学会举办的学习班传授免疫组化方法,在发展和推广免疫组织化学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教授长期从事传染病及肝脏疾病的研究、(如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区别了原发性与继发性病变,人与大鼠病变及传染性的差别以及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发病中的作用。在肝细胞及肝癌细胞内定位乙型肝炎表面及核心抗原以及Ⅲ型胶原等十余种抗原,从1980年开始,制备了多株特异性较好的抗肝细胞肝癌的单克隆抗体,并进入“863”新药研究计划,继而用基因工程方法对抗体进行了改造,制备了多种融合蛋白,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治疗效果。
作为学科带头人,刘教授带领的学科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共培养硕士生45名,博士生25名。发表论文320余篇;主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合編《原位PCR》;并参编《免疫学基础》、《风湿病学》、《中华外科病理学》等十余部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3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王文亮 |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6月出生于辽宁营口。1955年7月入大连军委俄文专科学校学习。1957年8月入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学习, 1962年7月毕业, 留校任教至2004年8月退休。专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等工作。曾任第六届校党委委员,5-8届训练部党委委员,基础部党委委员(93-97);校专家组成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基础分会主席;总后卫生部第五、六届科委会委员;全军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顾问;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学委会委员;陕西省卫生厅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顾问;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学委会委员;诊断病理学杂志副总编;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委;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学科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委等。1988年赴美国费城Fox Chase癌症中心进行肝癌合作研究;1994年赴瑞典Uppsala大学病理所从事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在专业技术方面,擅长免疫病理,肿瘤病理,分子病理等。长期从事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在国内外首先报道了HBV和HCV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60余篇。参与编写《免疫组织化学》,《新编实用肝病学》,《实用免疫细胞化学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肝炎学大典》,《实用临床肝病学》等专著;主编及副主编《中国癌症研究进展》(2-5卷)。
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2000年获“九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培养硕士生25名,博士生27名,指导博士后2名, 1998年被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及陕西省教育委员会评为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1996 及2000年被学校评为“八五”和“九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经中央军委批准荣立二等功一次,并两次荣立三等功(1980,1991)。2002年获“总后勤部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