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读文献,学病理-脾脏部分病种学习(一)

强子 华夏病理 5323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脾脏发生组织细胞、树突细胞、间质细胞病变时,病理诊断有一定难度,一方面是因为这类病种罕见,所以研究资料较少,另一方面则是还存在一定争议。新技术的发展更是加剧了相关诊断难度,如目前粗针穿刺活检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所获取的标本越来越少。

针对脾脏原发的组织细胞、树突细胞、间质细胞病变,美国病理专家Auerbach等在《Surg Pathol Clin》杂志发表文章,详尽介绍了这类病变的相关特征,并介绍了部分病种中有助于和非脾脏部位(如软组织)同类病变鉴别诊断的分子遗传学特点,指出了可能有助于诊断的分子标记。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进展并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概述

组织细胞性肿瘤和间叶性肿瘤原发于软组织和皮肤者罕见,原发于脾脏则更为罕见,且其相关特征还并不十分明确。在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类著作中,组织细胞肿瘤和树突细胞肿瘤按照起源来说,都是来自共同的髓系祖细胞,进而发生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树突细胞肿瘤;而源于间质细胞的肿瘤则在另外的章节单独分类。

脾脏组织细胞/树突细胞型间质肿瘤的真正发生率还不清楚。单一人群基础上的组织细胞肉瘤报道中,约5%发生于脾脏;一项关于树突细胞肿瘤的大规模研究中,7.2%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发生于脾脏,10.5%的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发生于脾脏。

这些病变发生于脾脏的时候,诊断都有一定难度,因为本就较为罕见,且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活检标本进行评估。目前脾脏切除逐渐减少,而粗针穿刺活检毕竟标本有限。二代测序已在部分上述病种发现了突变,因此未来可能有望用于辅助诊断。

紫癜

简介

脾脏紫癜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病变,病因未明,可能和内源性及外源性类固醇应用、口服避孕药、酒精中毒、静脉用药、肝硬化、肾功能衰竭、长期感染(如结核、HIV、巴尔通体)等有关。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髓系肿瘤)也曾有报道称伴脾脏紫癜。

大体上,紫癜为大量充满血液的囊腔,大小和形状不一,与周围正常脾脏实质分界清晰。其实紫癜一般见于网状内皮器官(即单核吞噬系统相关器官),具体如肝脏、脾脏、骨髓、淋巴结;但也可见于多个其他部位,如肾脏、肺部、垂体、胃肠道、肾上腺、胰腺、甲状旁腺。

病理特征

脾脏紫癜的第一例报道是1866年。个别病例报道中也有脾脏自发破裂的情况,但大部分均为尸检中偶见。

脾脏紫癜表现为红髓内大小和形状不一、充满血液的囊腔,与周围正常脾脏实质分界清晰,且位于滤泡旁区域,也可见于动脉周围淋巴鞘附近。

组织学上,脾脏紫癜囊壁一般并无上皮衬覆,偶有CD34阳性的内皮细胞。白髓可有萎缩。紫癜一般仅累及红髓;白髓中有病变的时候要考虑到脾脏错构瘤的可能。

读文献,学病理-脾脏部分病种学习(一)

图1.脾脏紫癜。(A)脾脏局灶可见充满血液的扩张囊腔;(B)脾脏紫癜,无内皮衬覆;(C)免疫组化CD34为阴性;(D)免疫组化溶菌酶;(E)免疫组化VIII因子阴性;(F)免疫组化CD68,囊壁内侧阴性。

鉴别诊断

脾脏紫癜需注意鉴别血管性病变和囊性病变。血管瘤和淋巴管扩张可有囊性腔隙形成,但这两种病变都有细胞衬覆,血管和淋巴管内皮标记免疫组化分别可以证实这两种情况。毛细胞白血病也可形成血湖且瘤细胞累及红髓。长期阻塞性充血也可导致充满血液的囊腔,但其位置并非局限于滤泡旁区域。

小结

脾脏紫癜是充满血液的囊腔样病变,病因未明。肝脏紫癜和多种其他病变都与这种特发性病种有关。虽然脾脏紫癜为良性病变,但也有脾脏破裂和出血的相关报道。

脾脏紫癜Tips

主要位于滤泡旁、累及红髓的无症状囊腔样病变;

囊性结构无衬覆,但也可有血窦型细胞;

可能与多种病变、感染、药物及静脉用药有关。

间皮囊肿-实性亚型

简介

脾脏囊性病变罕见,尸检中的检出率为0.07%,脾脏切除标本中的检出率为0.5%。这类囊肿一般无症状,为影像学检查或尸检时偶见。脾脏囊肿又可进一步分为原发的“真性”囊肿和继发性“假性”囊肿,二者的区分是囊壁有无细胞衬覆。继发性囊肿还可进一步分为寄生虫性、非寄生虫性。

原发囊肿较继发囊肿罕见,可根据衬覆上皮进一步分类。脾脏原发的真性囊肿有上皮样囊肿、间皮囊肿,二者均可发生于脾脏和副脾。衬覆的上皮也可脱落,因此有时需对囊壁广泛取材才能找到衬覆上皮。

脾脏间皮囊肿可能是先天性的,有报道提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间皮迁移入发育中的脾脏组织导致的。这也可以解释罕见情况下脾脏内发生间皮瘤的情况。脾脏间皮囊肿患者年龄分布宽泛,但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临床一般无症状,但也有血小板减少的报道,并可能出现破裂和出血。治疗上为脾脏切除,但小囊肿可保守治疗,如经皮穿刺引流、部分脾脏切除、开窗减压、囊肿去顶。

病理特征

大体上,脾脏囊肿可为单房或多房;组织学上,脾脏间皮囊肿衬覆立方状至扁平上皮。实性亚型的脾脏间皮囊肿为厚壁囊肿,伴星型表现的纤维母细胞。下方间质增厚,并有扩张的血管及纤维组织。未受累的脾脏常有红髓淤血。

脾脏间皮囊肿免疫组化检测,衬覆上皮表达CK、WT-1和calretinin;囊壁中的星型细胞表达SMA、WT-1、CK,而calretiin情况并不明确。这些细胞具有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的特征,但并无肿物形成,且表现为良性的增生。下方的间质增厚,且有扩张的血管及纤维组织。囊液可有CD68和CD163阳性的组织细胞。EB病毒检测及CEA、CA19-9均为阴性。

读文献,学病理-脾脏部分病种学习(一)

图2.间皮囊肿,实性亚型。(A)脾脏有厚壁的囊性区;(B)囊壁有致密梭形细胞、并突入管腔内;(C)囊壁局灶衬覆立方状细胞;免疫组化方面,囊壁细胞表达D2-40(D)、SMA(E)、CK(F);衬覆细胞表达calretinin(G)和CK(H)。病变中罕见有个别细胞EBER阳性。

脾脏间皮囊肿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遗传学异常,当然对这类病变也极少进行遗传学评估。有研究通过二代测序对脾脏间皮囊肿中的结节进行了479个基因的检测,未发现突变、结构变异、拷贝数异常。已有间皮性/表皮样囊肿的家族病例报道,其遗传学变异与囊肿形成基因有关,如HMCN1、CNTN2、DDHD1。

鉴别诊断

间皮囊肿必须注意鉴别表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可为CK阳性,但并无calretinin的表达;可有鳞状分化。

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也要注意鉴别,因为这一肿瘤也可有星型表现,且有类似的免疫组化结果,如SMA、CK、WT1均阳性。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是2017年版世界卫生组织著作中收录的一种未确定病种,表达SMA、desmin、CK(树突细胞模式)和CD68,常混有胶原纤维。罕见的情况下,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可有滤泡树突细胞特征。

间质性平滑肌肿瘤、血管肿瘤、炎性肿瘤等都要注意鉴别诊断,也包括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纤维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良性梭形细胞病变等,但这些病种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与脾脏间皮囊肿均有所不同。

小结

脾脏间皮囊肿罕见,囊壁中的星型细胞有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特征。

脾脏间皮囊肿Tips

影像学表现为囊性和实性区;

衬覆的扁平立方状间皮细胞表达CK、WT1、calretinin;

增厚的囊壁中有星型表现的细胞,且表达SMA、WT1、CK。

 

——未完待续——


点此下载原文献

参考文献

Auerbach A, Girton M, Aguilera N. Controversies in the Spleen: Histiocytic, Dendritic, and Stromal Cell Lesions. Surg Pathol Clin. 2023;16(2):385-400.

doi:10.1016/j.path.2023.01.004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