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肾脏中的“嗜酸性”肿瘤及病变(一)

强子 华夏病理 3568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肾脏中的“嗜酸性”肿瘤及病变(二)

肾脏中的“嗜酸性”肿瘤及病变(三)

胞质嗜酸性是肾脏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和嫌色细胞癌的特征性形态学表现,不过,肾脏很多其他肿瘤及病变也有此特点。近期,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官方期刊《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的《Review Article》栏目专门就肾脏嗜酸性肿瘤及病变的问题刊发了威斯康辛医学院(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病理专家Iczkowski和Czaja撰写的文章。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我们将该文编译介绍如下。 

概述

胞质嗜酸性虽然是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嫌色细胞癌的特征性表现,但并非二者专有。目前已发现诸多类型的肾脏肿瘤、乃至非肿瘤性病变可以有胞质嗜酸性的表现。详见图1。不过,这组病变中不同类型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详见表1。

肾脏中的“嗜酸性”肿瘤及病变(一) 

图1. 肾脏胞质嗜酸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由该图可知,尽管可以统一描述为胞质嗜酸性,但该组病变涉及的范围极广,可见于多种情况,具体如:胞质透明、颗粒状而呈实性结构;乳头结构(又可分为II型乳头、甲状腺滤泡样、Xp11易位、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等);空泡状(琥珀酸脱氢酶缺陷);CD117阳性(又包括嗜酸细胞腺瘤、嫌色细胞癌,以及居于二者之间的);肉瘤;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CD68阳性(如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肾脏中的“嗜酸性”肿瘤及病变(一)

表1. 胞质显著嗜酸性的肾脏肿瘤/病变发生率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部分区域的细胞可有大量淡染胞质,也称之为颗粒状亚型。对于切除标本而言,可以找到与明确透明细胞表现相移行区域。免疫组化对于这样的病例确诊有帮助:CK7、AMACR/p504S阳性可以排除乳头状癌,CD117阳性有助于排除嫌色细胞癌、嗜酸细胞腺瘤。 

如呈乳头状生长且间质轴心内有巨噬细胞,则应考虑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嗜酸性亚型。组织学上可将乳头状肾细胞癌分为1型和2型。1型乳头衬覆细胞胞质稀少、单层排列;2型乳头及嗜酸性亚型的肿瘤细胞胞质丰富、淡染,呈假复层排列。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纳入的嗜酸性亚型可能属3型乳头,其间质内有泡沫样巨噬细胞,这一点在乳头状癌中恒定出现,有诊断价值。 

肾脏乳头状癌中比较有价值的免疫组化指标为AMACR、CK7:1型和2型乳头状癌中AMACR的阳性率为93%;1型乳头状癌中CK7多为阳性,而2型乳头状癌中CK7阳性率仅为20%。乳头状癌还表达CD10而不表达CD117,这有助于排除嗜酸细胞腺瘤。从形态学上来说,嗜酸细胞腺瘤可以有乳头状结构,但并无含血管、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的间质轴心。如考虑鉴别集合管癌、髓质癌,后者一般34βE12阳性,而乳头状癌一般并不表达该指标。

有研究报道了10例具有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现、但却具有类似嗜酸细胞腺瘤染色体异常的病例;该组病例瘤细胞大部分为单层,胞质丰富、嗜酸性,具有泡沫状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方面类似乳头状肾细胞癌,所有病例均表达AMACR、7例表达CK7,均不表达CD117。遗传学方面,该肿瘤具有1p36位点的缺失、Y染色体的缺失、CCND1基因的重排、14号染色体拷贝数的改变;但并无乳头状肾细胞癌中常见的7号或17号染色体三体、Y染色体获得。

图2为一个中年女性、5cm肿瘤实例。该肿瘤大体呈黄色,镜下为伴浓缩胶质的甲状腺滤泡样表现,周围大量梭形细胞间质。该肿瘤为甲状腺样滤泡状肾细胞癌(thyroidlike follicular carcinoma),该肿瘤CK7阳性而AMACR阴性,TTF-1及Tg阴性,后者排除甲状腺癌转移可能。间质表达CD10而上皮并不表达。间质CK7阴性,同时desmin、HHF35阴性。鉴别诊断方面还要注意排除形态学极为类似的肾脏萎缩性改变。

肾脏中的“嗜酸性”肿瘤及病变(一) 

图2. 甲状腺样滤泡状肾细胞癌,大体及镜下均境界清楚,镜下可见伴浓缩胶质的甲状腺滤泡样表现,周围大量梭形细胞间质,免疫组化CD10间质阳性。 

根据最新研究,肾细胞癌中的平滑肌瘤样间质为多克隆,并非肿瘤性病变。这一结果的意义在于这意味着该肿瘤并非肉瘤样癌。图2中病例细胞核的分级为2/4,因此患者无需进一步放疗。

未完待续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Iczkowski KA, Czaja RC.Eosinophilic Kidney Tumors: Old and New[J].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2019.

DOI:10.5858/arpa.2019-0203-RA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