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读文献,学病理-Spitz肿瘤及类似病变(二)

强子 华夏病理 13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组织学表现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著作中,对经典Spitz痣的细胞形态学特征有明确界定,但该病变在整体表现、组织结构、细胞大小及形态、黑色素的含量及分布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下面将详细阐述Spitz痣的不同亚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介绍已知的相关遗传学特征。

 

非特指类型的Spitz痣

非特指类型(not otherwise specified,NOS)的Spitz痣包括了通常在生长初期阶段即被切除的小病灶。这些病变主要为交界痣,小巢痣细胞包裹在轻度增生表皮内,并混有形态温和的中等大小、梭形及上皮样黑素细胞。病变中央区域的真皮浅层(乳头层)可见少量真皮内痣细胞巢,其细胞形态与交界处细胞一致,均为单一表现。此类病例多数存在ROS1基因融合。

读文献,学病理-Spitz肿瘤及类似病变(二)图1.非特指类型的Spitz痣。(A)病变呈对称性扁平隆起,边界清晰,伴显著的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及棘层增生。其下方真皮-表皮交界处可见大量垂直排列的黑素细胞巢。黑素细胞体积增大,呈上皮样或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或嗜双色性,呈“毛玻璃”样外观;细胞核呈圆形至卵圆形,染色质细颗粒状,分布均匀。(B)病变中央可见与周围表皮形成的裂隙(分离假象)及多个Kamino小体;(C)免疫组化ROS1,黑素细胞的胞质强阳性。

 

丛状Spitz痣

这一亚型,呈楔形轮廓,表皮成分轻度隆起,主要由梭形黑素细胞构成的小巢团组成。病变大部分以长束状结构垂直向下延伸至真皮,其走行方式类似神经丛解剖结构。这些束状结构由中等至较大梭形黑素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少量黑色素。核分裂象稀少,且仅见于病变浅层区域。病变深部及侧方边界不清,可见较细小的束状结构。背景轻度纤维化,常伴大量管腔扩张的血管结构。p16免疫组化显示真皮成分强阳性,凸显其丛状生长模式。该标记有助于评估手术切缘,因为病变侧方的细小束状结构常超出临床预估范围。此类病例多数存在ALK基因融合,而ROS1基因融合相对少见(ALK与ROS1的发生比例约为2:1)。

读文献,学病理-Spitz肿瘤及类似病变(二)

图2.丛状Spitz痣。(A)病变呈境界不清的楔形,特点为真皮内束状及小叶状的梭形黑素细胞呈丛状排列。(B)免疫组化ALK,黑素细胞的胞质阳性;(C)部分小叶内可见垂直与水平方向交织的融合性束状结构,周围常由薄层纤维组织与真皮分隔。病变深部细胞异型性轻微,核分裂象罕见。

 

血管瘤样Spitz痣

血管瘤样Spitz痣为罕见亚型,其中的真皮成分表现为血管的广泛增生,伴有明显扩张的管腔。黑素细胞分布常呈单细胞、或小至中等的真皮细胞簇,细胞形态可呈痣样、梭形或上皮样,因此较难辨认。免疫组化标记(如Melan-A、Sox10、S100P)有助于确认黑素细胞谱系,同时可显示真皮浅层松散分布的网状结构小细胞。同样,多数病例存在ALK或ROS1基因融合,这也解释了为何血管瘤样背景与丛状排列模式共存的情况并不罕见。

读文献,学病理-Spitz肿瘤及类似病变(二)图3.血管瘤样Spitz痣。(A)该黑素细胞性病变以真皮成分为主,呈扁平基底、对称性生长。表皮轻度增生,交界处仅见少量雀斑样成分。真皮浅层可见大量大小不一的血管结构。(B)图示围绕血管结构的单个或小巢状、梭形及上皮样的黑素细胞。

 

促纤维组织增生性Spitz痣

这一常见亚型交界成分较少,多为局限于基底细胞层内的较小黑素细胞构成的雀斑样结构。真皮层以显著纤维化为背景,散在小的卵圆形黑素细胞,即便借助免疫组化也难以辨识。该亚型p16蛋白在深部区域呈高表达,与主要表达于浅层的Melan-A形成鲜明对比。HRAS基因突变是本亚型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部分病例可检出RAS p.Q61R特异性抗体阳性。少数病例可能伴有ALK或ROS1基因融合。

读文献,学病理-Spitz肿瘤及类似病变(二)图4.促纤维组织增生性Spitz痣。(A)图示楔形增生的黑素细胞病变,伴雀斑样的交界成分、以及真皮深部促纤维性间质内的卵圆形痣样黑素细胞。(B)图示粗大的嗜酸性胶原纤维束之间,有黑素细胞的成熟现象及皮肤附属器结构的受累。(C)图示黑素细胞巢、伴失黏附的小的黑素细胞,细胞大小和形态不一,无核分裂活性。

 

黏液样Spitz痣

罕见情况下,浅层部分呈典型丛状结构的复合型Spitz痣真皮深部可有广泛黏液样基质包绕。这类病变的深部区域一般并无Melan A表达。这类病例大部分与ALK融合有关。

读文献,学病理-Spitz肿瘤及类似病变(二)

图5.黏液样Spizt痣。(A)图示多分叶状的真皮内病变,轮廓呈息肉样,并有丛状结构,并无表皮受累。分叶状结构无包膜、境界清楚,具体为梭形黑素细胞及黏液样间质,遍布显著纤维化的真皮内。(B)黑色素细胞巢细胞稀疏,分布于黏稠、细颗粒状的黏液样间质中。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读文献,学病理-Spitz肿瘤及类似病变(一)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