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者:赵东晖
病史:
患者,女,25岁,右下腹突发疼痛4小时,呈阵发性,改变体位无缓解,伴恶心,呕吐。临床诊断:卵巢囊肿伴蒂扭转。
影像检查:
子宫附件彩超(经腹):右侧卵巢显示不清,盆腔内可见一个大小109×84×68mm的混合性回声,椭圆形,边清,后方回声增强,以无回声为主,内可见一菜花样高回声;左侧卵巢未见异常。
病理检查:
大体:
灰白碎组织一堆,大小6×5×3cm,黏液胶冻状,见少量囊壁,壁内可见附着乳头样结节。
镜下:
HE:
见宽大的乳头,间质水肿明显,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组织包括多种形态:黏液柱状上皮为主,其他为浆液性上皮、子宫内膜样上皮、嗜酸性上皮、透明细胞及鞋钉样细胞,细胞轻-中度异型,呈低级别核形态,未见高级别核特征,未见浸润灶。
见宽大乳头,乳头间质高度水肿
间质内伴片状中性粒细胞浸润
多种上皮组织形态混合存在
类似浆液性肿瘤的乳头状结构,多级分支,形成复杂结构
宫颈内膜型黏液上皮
嗜酸性细胞及鞋钉样细胞上皮
黏液柱状上皮
透明细胞上皮
子宫内膜样上皮细胞,层次增多,伴黏液分化
低级别核,未见核分裂象
IHC结果:
ER(上皮强+),CEA(+),Pax-8(+),HNF1-β(透明细胞强+),Vimentin(子宫内膜样组织区域+),CK7(+),CK20(-),CDX-2(-),WT1(-),PR(少量弱+),p53(弱+),Ki67(<3%+)。
ER(+)
CEA(+)
Pax-8(+)
HNF1-β(透明细胞强+)
Vim(子宫内膜样上皮+,黏液柱状上皮-)
病理诊断:
(右侧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大网膜内未见肿瘤种植;另送腹水内未见肿瘤细胞。
讨论:
概述:
1.卵巢浆黏液性肿瘤(seromucinous tumor)以前被认为是卵巢黏液性肿瘤的一个亚型,但2014版WHO分类将其划分为一种肿瘤类型,这类肿瘤在形态学上和临床上不同于肠型黏液性肿瘤。
2.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Seromucinous borderline tumour,SMBT)是由混合性苗勒上皮组成的结构复杂的乳头状肿瘤,但缺乏融合或破坏性浸润。
3.这种肿瘤也曾被命名为宫颈内膜肿瘤、宫颈内膜样肿瘤或müller肿瘤。
ICD-0 编码:8474/1
临床特征:
1.大多数患者为FIGO I期疾病,但是少数病例有晚期疾病,表现为种植和或淋巴结累及。
2.患者平均年龄34-44岁,表现为与附件肿块有关的、非特异性体征和症状。大约1/3的病例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大体检查:
平均大小为8-10cm。通常为单房囊肿,表面光滑,内含有黏稠液体。囊内壁含有多少不等的脆而易碎的乳头状赘生物。可出现颗粒状至出血性小灶,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偶见实性区域,高达40%病例是双侧性。
组织病理:
1.具有类似浆液性肿瘤的乳头结构,但衬覆的是高柱状非纤毛上皮,细胞核位于基底,胞质内可见丰富的黏液;
2.肿瘤由分级分支乳头组成,不同程度的水肿或纤维轴心,较大的乳头往往有肿胀的水肿基质,其中含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乳头的上皮细胞较温和,上皮复层,常成簇;
3.不同比例的混合性苗勒上皮,包括宫内膜样细胞,可局灶鳞化,黏液化生/宫颈内膜型黏液,纤毛细胞,鞋钉样细胞,透明细胞, 淡嗜酸性细胞,有时黏液分化占主导地位;
4.低级别核,核分裂象不常见;
5.微浸润被报道(最大径<5mm),上皮内癌和微乳头特征均可发生。
免疫组化:
浆黏液性肿瘤表达müller性标志物(如激素受体、CA125和间皮素),镜下结构类似于宫颈内膜上皮,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面,浆黏液性肿瘤与子宫内膜样癌或浆液性癌,甚至是透明细胞癌更为相似,而不是肠型黏液性肿瘤。
遗传学特征:
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常伴有ARIDA基因突变和ARIDIA蛋白表达的缺失,这与子宫内膜样肿瘤更为相似。
除了黏液成分外,其常常混有浆液性成分,偶尔,还可混有鳞状上皮或透明细胞成分,这使浆液性肿瘤的命名更倾向于改为“混合性müller肿瘤”。
预后:
大多数浆黏液性肿瘤是良性的或交界性的,仅有小部分是癌的报道。交界性肿瘤的预后较好,即使发生卵巢外种植,其预后仍较好。
鉴别诊断:
1.良性浆黏液性肿瘤的与肠型良性黏液性肿瘤:后者的亚型无临床上相关性,黏液性囊腺瘤或腺纤维瘤的诊断没有限定,基于HE染色即可以诊断,并无特殊染色用于诊断。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容易鉴别,常规HE染色即可诊断无疑。
2.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其显著细胞内黏液的存在容易区分开来,这些肿瘤通常是相似的。
3.2020年第5版WHO分类仍保留良性和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的分类,删除了浆黏液性癌,将其归入子宫内膜样癌的特殊亚型,即浆黏液亚型。
参考书籍:
1.《罗塞和阿克曼外科病理学》第11版,下卷。主译:回允中。副主译:李挺,柳剑英,沈丹华,石雪迎,薛卫成。北京大学出版社。
2.《Blaustein 女性生殖道病理学》第6版。主编:[美]Robert J.Kurman等;主译:薛德彬;主审:赵澄泉。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