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系列文献学习-软组织病理新病种 -浅表性CD34阳性成纤维细胞性肿瘤(二)

强子 华夏病理 6348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免疫组化特点

根据定义,浅表性CD34阳性成纤维细胞性肿瘤(superficial CD34-positive fibroblastic tumor,CD34FT)弥漫、强阳性表达CD34。约75%的病例表达CK-pan(AE1/AE3),30-50%的病例表达desmin。重要的是,CK-pan和vimentin一般为局灶或多灶着色,勾勒出瘤细胞的树突状形态。

大部分CD34FT病例表达SynCAM3(CADM3),最初被视为仅见于有PRDM10融合的病例,但后续研究发现这一指标阳性也可见于该融合阴性病例。其他常见阳性但并不特异的指标还有WT1、PRDM10、cyclin D1。文献中还有过表达MDM2的病例报道,但并无相应基因扩增。所有病例INI-1(SMARCB1)均有细胞核表达。阴性标记有:S100、SOX10、CD31、ERG、ALK、h-Caldesmon。

表1.浅表性CD34阳性成纤维细胞性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文献数据总结

系列文献学习-软组织病理新病种  -浅表性CD34阳性成纤维细胞性肿瘤(二)系列文献学习-软组织病理新病种  -浅表性CD34阳性成纤维细胞性肿瘤(二)图10.浅表性CD34阳性成纤维细胞性肿瘤免疫组化特点。(AB)CD34弥漫、强阳性;(C)CK-pan(AE1/AE3)局灶、散在表达;(D)desmin局灶、散在表达;(E)SynCAM3弥漫、强阳性。

分子特征

分子生物学研究已证实,37-77%的CD34FT病例中存在PRDM10基因的重排。其阳性率范围较宽泛,很可能是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PRDM10重排的技术敏感性有关。一般来说,PRDM10基因融合至MED12(最常见融合配体)或CITED2,导致MED12/CITED2::PRDM10基因融合。文献中也有与RAB30、ARHGAP32融合的个案报道;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病例中,PRDM10基因位于融合基因的5’末端。

系列文献学习-软组织病理新病种  -浅表性CD34阳性成纤维细胞性肿瘤(二)图11.浅表性CD34阳性成纤维细胞性肿瘤的分子及细胞遗传学特征。(A)Xq13.1位点上的MED12与11q24.3位点上的PRDM10融合,并产生嵌合体蛋白;(B)微阵列芯片比较基因杂交检测,可见并无显著拷贝数获得或缺失的“沉默型”(silent profile)。

PRDM10蛋白为锌指转录调节因子,通过其锌指结构域结合在特定DNA序列而控制基因表达。体外研究已证实PRDM10融合产生的嵌合体蛋白可诱导大量基因的异常,包括编码SynCAM3蛋白的CADM3基因显著上调;如免疫组化部分所述,这一标记可用于该肿瘤的辅助诊断。

CD34FT并无明显的染色体不平衡异常或基因变异:前者与多形性肉瘤相反,多形性肉瘤中一般为复杂核型。

鉴别诊断

由于CD34FT形态学谱系宽泛,因此其鉴别诊断范围较广,具体涉及良性、中等程度恶性、显著恶性的肿瘤(后者即肉瘤)。本文会简述CD34FT鉴别诊断涉及病种的临床、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等主要特征。 

肉瘤

多形性肉瘤(黏液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一般为年龄较大的成人(>60岁),且边界多呈浸润性。此外,除黏液纤维肉瘤外,多形性肉瘤大部分发生于四肢的深部软组织。组织学上,一般细胞致密、具有显著的核分裂活性并有坏死区。免疫组化方面,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及平滑肌肉瘤中极少出现CD34的表达,但脂肪肉瘤和黏液纤维肉瘤中可表达CD34,但比CD34FT来说更为局灶、且阳性强度低。

上皮样肉瘤:近端型和远端型一般都表现为境界不清的肿物,具体为上皮样至梭形细胞构成,大多并无显著的细胞核多形性。常见坏死,但核分裂活性可较低。免疫组化方面,约50%的病例局灶至弥漫阳性表达CD34,且大部分都表达上皮标记(CK-pan、EMA),一般为弥漫、强阳性。绝大部分上皮样肉瘤(约95%)都会有SMARCB1(INI-1)的细胞核表达缺失。

中等程度恶性的肿瘤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该肿瘤大部分(约60%)为多灶性,且常累及多个组织层面。大部分病例为梭形至上皮样细胞,这一点和CD34FT类似;但一般罕见细胞核多形性。免疫组化方面,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表达ERG、CK-pan、FOSB;但一般并不表达CD34;分子生物学方面,该肿瘤具有FOSB重排。

多形性玻璃样变血管扩张性肿瘤:该肿瘤与CD34FT的鉴别极为困难,某些研究发现部分CD34FT最初是被归为多形性玻璃样变血管扩张性肿瘤的,即使专业的软组织病理医师也是如此。相比CD34FT来说,典型的多形性玻璃样变血管扩张性肿瘤浸润性更为显著,形态学主要为伴管壁纤维化的扩张血管,一般均匀分布、直至肿瘤表面;罕见情况下,瘤细胞会有丰富、显著嗜酸性胞质。此外,该肿瘤为无显著多形性的梭形细胞成分、且周边常见程度不等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免疫组化方面,约50%的病例局灶或弥漫阳性表达CD34,而CK-pan为阴性。最后,该肿瘤具有TGFBR3和OGA基因重排,这在CD34FT中从未检出。

黏液样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大部分病例发生于四肢远端(手、腕、踝、足),为模糊的多结节状,且侵及深筋膜层。相比CD34FT来说,该肿瘤更常见间质黏液样改变,且有时交替出现细胞稀少的玻璃样变区域。免疫组化方面,约50%的病例CD34阳性,但很少表现为CD34FT中那样的弥漫、强阳性。从分子角度来说,该肿瘤具有复杂的结构改变(VGLL3扩增、TGFBR3/OGA重排、BRAF融合/扩增),罕见情况下有YAP1::MAML2基因融合。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主要为形态单一的梭形细胞,且伴丰富的分枝状血管,有时为玻璃样变的厚壁表现。罕见情况下,可见细胞核多形性,且可能因此而需鉴别CD34FT。免疫组化方面,孤立性纤维性肿瘤(90%以上的病例)弥漫、强阳性表达CD34,但并不表达CK。疑难情况下(比如粗针穿刺活检),STAT6可以提供显著帮助,因为几乎所有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几乎都表达该标记,这是由于NAB2::STAT6基因融合所致。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与CD34FT相比,该肿瘤为形态单一的梭形细胞构成,边缘有浸润性。免疫组化方面,大部分病例弥漫、强阳性表达CD34;但与CD34FT不同,CK总是阴性。

良性肿瘤

深部纤维组织细胞瘤:主要为形态均一的梭形细胞构成,结构为席纹状。约40%的病例表达CD34,而CK为阴性。

颗粒细胞瘤及“非神经源性颗粒细胞瘤”:该类肿瘤边缘境界不清,一般完全为上皮样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典型的颗粒细胞瘤弥漫、强阳性表达S100和SOX10,而非神经源性颗粒细胞瘤一般表达ALK,CD34和CK阴性。

预后及处理

按照目前的世界卫生组织著作分类,浅表性CD34阳性成纤维细胞性肿瘤被归为中等程度恶性的肿瘤。按照已发表的文献,其局部复发的风险似乎也很低(见于约9%的病例);转移播散(至局部淋巴结)仅为个案报道(见于约2%的病例),且并无该肿瘤相关的死亡病例报道。不过,一定要注意的是,目前发表的文献只有少数(18/99,18%)有长期随访数据(>5年)。

就治疗来说,因为大部分属于中等恶性肿瘤,因此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至切缘阴性;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需要放疗或化疗。

 

——全文完——

往期回顾:

系列文献学习-软组织病理新病种  -浅表性CD34阳性成纤维细胞性肿瘤(一)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