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具有基因融合的表浅间质性肿瘤病理新进展(五)

C82325432 华夏病理 3705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魏建国,王强

其他新病种

EWSR1::SMAD3重排的纤维母细胞肿瘤

EWSR1::SMAD3重排的纤维母细胞肿瘤是新近认识的一种瘤种,文献中总计只有16例。该肿瘤发生于四肢远端,患者年龄分布宽泛,女性稍多。7例有随访数据的病例中,5例出现了复发,间隔时间5个月至10年不等,但无一出现转移。局部复发率高可能有一定选择偏倚,因为这一瘤种在形态学上为良性表现,可能仅部分病例经专家做了会诊。

组织学上,该肿瘤呈双相型生长,即周边细胞丰富、形态均一的梭形细胞呈短束状排列,而中央细胞稀疏、间质有透明样变。免疫组化方面,ERG为细胞核阳性,不表达SMA、CD34、CD31和S100。这些结果说明如无法进行分子检测,则ERG可能可以作为该组肿瘤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EWSR1::SMAD3重排的纤维母细胞肿瘤中,融合后的5’端是EWSR1中1-7号外显子,这一点与Ewing肉瘤和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圆细胞肿瘤相似;融合后的3’端SMAD3则并无细胞核转录所需的功能性结构域,因此这一融合导致肿瘤发生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

PLAG1重排的纤维母细胞肿瘤

最近有研究报道了3例称为“具有PLAG1重排的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的纤维黏液性肿瘤:该组肿瘤形态学方面为纤维黏液样,患者均为5个月至2岁儿童;组织学为梭形细胞呈束状表现,混有细胞形态卵圆形更为显著、细胞数量稀疏的黏液样结节。无坏死及显著非典型。免疫组化方面表达desmin和CD34。所有病例均有PLAG1重排,2例融合配体为YWHAQ,1例融合配体为EEF1A1。

这一瘤种扩展了PLAG1融合肿瘤的形态学谱系,结合其临床表现,这一肿瘤可能是脂肪母细胞瘤的形态学亚型之一。免疫组化也有PLAG1的过表达,可能可以作为替代性免疫组化标记。

尽管细胞形态温和,提示PLAG重排的纤维母细胞肿瘤为惰性表现,但仍需长期临床随访来进一步明确。

具有基因融合的表浅间质性肿瘤病理新进展(五)

图8.PLAG1重排的纤维母细胞肿瘤。(A)本例形态学部分为束状、部分为轮辐状,均为梭形至卵圆形细胞增生,类似低级别纤维黏液肉瘤。文献中报道的病例有些表现为更显著的双相型,其中细胞稀疏的黏液样结节被细胞丰富、束状的梭形细胞分隔;(B)瘤细胞形态温和,多灶可见胶原性间质;(C)免疫组化PLAG1弥漫阳性,符合PLAG1融合。

表浅的ALK重排黏液样梭形细胞肿瘤

最近有研究报道了一组暂时称为“表浅ALK重排黏液样梭形细胞肿瘤”的特殊类型肿瘤。该报道共6例,发生于真皮或皮下,部位为背部或下肢,患者年龄平均51岁。

形态学上,该肿瘤为梭形至卵圆形细胞、排列呈特征性的束状及轮辐状,背景为黏液样至黏液玻璃样变性表现的间质。4例可见透明样变的血管。该组肿瘤均表达ALK,也表达CD34和S100,说明可能与其他伴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融合的间质肿瘤相关。所有病例均不表达EMA、AE1/AE3、SMA、SOX10。融合的基因中,ALK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仍保存,说明该肿瘤的发生机制与其他ALK重排肿瘤相似。文献中有随访数据的4例结果表明,未见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但仍需更多随访数据进一步研究。

具有基因融合的表浅间质性肿瘤病理新进展(五)

图9.表浅的ALK重排黏液样梭形细胞肿瘤。(A、B)瘤细胞杂乱排列,具体有细胞稀疏的黏液样区域、细胞较为丰富的梭形细胞区域,前者内有轮辐状的梭形细胞,后者而为肥胖的卵圆形细胞。(C)免疫组化ALK,肿瘤细胞弥漫阳性,且可以显示出前述结构特征。

 

Tips:

本文所述病种的遗传学特征及相应免疫组化

具有基因融合的表浅间质性肿瘤病理新进展(五)

——全文完——

往期回顾:

具有基因融合的表浅间质性肿瘤病理新进展(一)

具有基因融合的表浅间质性肿瘤病理新进展(二)

具有基因融合的表浅间质性肿瘤病理新进展(三)

具有基因融合的表浅间质性肿瘤病理新进展(四)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