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具有基因融合的表浅间质性肿瘤病理新进展(二)

C82325432 华夏病理 3428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魏建国,王强

血管周细胞肿瘤

血管球瘤

血管球瘤一般为良性,临床表现为小的(<1cm)无痛性病变。皮肤血管球瘤大部分发生于30岁以下,甲床是常见部位。作为一种特殊的周细胞(pericytic cell)肿瘤,血管球瘤的特点为形态单一的圆细胞、呈血管周围生长,胞质嗜酸性至透明表现,细胞分界清晰,细胞核圆形、居中。免疫组化方面,瘤细胞表达SMA,且呈特征性的细胞膜阳性更强表现;同时表达caldesmom。

表浅部位的血管球瘤几乎总是良性的,但某些特征如细胞核非典型、显著核分裂等,则应提高警惕。病变大于2cm为深部软组织血管球瘤判断为恶性的标准,但大于2cm的表浅部位肿瘤、无让人担心的特征时,其生物学行为更倾向于惰性,因此被归为“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瘤”。位置表浅但显著恶性的血管球瘤极为少见。

目前对血管球瘤遗传学特征的了解已有了显著进展。约60%的血管球瘤具有NOTCH基因家族成员(NOTCH1/2/3)的重排,融合配体为微小RNA-143(microRNA-143,MIR-143);也有MIR-145的融合。由于CARMN是MIR-143和MIR-145之间的非编码宿主基因,因此常用概括性的CARMN::NOTCH融合来形容这种情况。 

CARMN::NOTCH融合在良性和恶性血管球瘤中的检出几率近似。对于皮肤之外的血管球瘤来说,其他改变(如肿瘤抑制因子CDKN2A和ATRX的缺失)可见于恶性肿瘤但不见于良性肿瘤;尚需更多工作来确定这些结果在皮肤血管球瘤也是如此。少数表浅部位的血管球瘤还有其他改变,如表浅的恶性血管球瘤中6%可见BRAF V600E突变,而良性的表浅血管球瘤中未见这一改变。

肌周细胞瘤/肌纤维瘤

血管球瘤和肌周细胞瘤在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方面有一定谱系,但肌纤维瘤实际上更常见具有PDGFRB改变(一般为点突变),具体包括散发性的婴儿型/孤立性成人肌纤维瘤、婴儿型肌纤维瘤病、肌周细胞瘤病。

肌周细胞瘤一般境界清楚,细胞为形态温和的梭形,围绕血管呈同心圆状排列。肌纤维瘤形态学为特征性的双相表现,即部分区域(一般为中央部位)类似肌周细胞瘤、部分区域(多为外周)为形态温和肌样细胞呈玻璃样变的轮辐状。肌纤维瘤中的玻璃样变轮辐状区域有时会累及血管腔内,这是一个有用的诊断线索。肌周细胞瘤和肌纤维瘤均表达SMA和caldesmon。

恶性肌周细胞瘤极为罕见,但可通过其浸润性生长、显著非典型、增殖活性增强而识别出来。该组肿瘤中有一些会表现为细胞非常丰富、束状结构更为明显,但并无细胞核多形性和肿瘤坏死。这种情况也称为细胞性肌周细胞瘤/肌纤维瘤,具有SRF融合,部分为SRF::RELA融合。细胞性肌周细胞瘤表达SMA,且与经典肌周细胞瘤不同的是,常表达desmin。细胞丰富、束状结构、有时候核分裂活性很高,且表达desmin,可能会将其误判为平滑肌肉瘤。不过,束状表现中混有大量血管,是鉴别细胞性肌周细胞瘤/肌纤维瘤和平滑肌肉瘤的一个有用特征。诊断困难的病例中可借助SRF重排:经典型肌周细胞瘤/肌纤维瘤和平滑肌肉瘤中均无此改变;不过,SRF融合也可见于肉瘤,因此仅用于一定形态学情况下支持细胞性肌周细胞瘤/肌纤维瘤的诊断。

伴GLI1改变的周细胞瘤和巢状血管球样肿瘤

一般来说,GLI1改变(包括扩增和融合)已报道于多种不同谱系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如良性间质性肿瘤、高级别胶质瘤、癌、肉瘤。

ACTB::GLI1融合首次报道于“伴t(7;12)的周细胞瘤”中,该肿瘤为形态温和梭形细胞在血管周的生长,瘤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均有周细胞分化证据。后续又有几例伴GLI1融合及扩增的间质性肿瘤报道,有些证实为恶性生物学行为。

形态学方面,具有GLI1改变的间质性肿瘤具有异质性,从圆形至卵圆形细胞构成的的巢状肿瘤(类似血管球瘤或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至显著恶性表现的上皮样或梭形细胞肉瘤不等。GLI1融合及GLI1扩增的肿瘤在形态学方面有显著重叠,GLI1扩增肿瘤有些会有CDK4和MDM2的共扩增。

GLI1改变的肿瘤可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最近对20例GIL1改变肿瘤的研究表明,其形态学为均一、巢状结构,细胞形态单一,圆形至卵圆形;这其中也包括了6例累及皮下和/或真皮深部的病例。由于该组肿瘤形态学与血管球瘤存在重叠,如瘤细胞在血管周围增生,因此有研究提出用“巢状血管球样肿瘤”来形容这类肿瘤。相应的,有作者报道了3例具有GLI1扩增的表浅间质性肿瘤、且形态学与巢状血管球瘤样肿瘤类似,但其中一例的形态学有提示恶性特征,如细胞核多形性、显著非典型核分裂。

免疫组化方面,GLI1改变的肿瘤约半数表达MDM2,S100阳性病例约三分之一。部分病例CK阳性,发生于表浅部位时需注意不要因此而误判为皮肤附属器肿瘤。

长期随访数据表明,巢状血管球样肿瘤大部分为良性颈管,但核分裂活性明显、细胞核有显著非典型的病例也有转移风险;总体来说,目前的数据表明,具有GLI1改变的形态学温和真皮肿瘤为惰性的,有细胞核非典型、和/或显著核分裂者可能转移的潜能增高。

具有t(7;12)的周细胞瘤分子检测发现,这一易位导致所有病例都出现GLI1过表达,并因此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GLI1扩增的情况下,也是类似的导致GLI1表达。最近研究发现,GLI1免疫组化用于GLI1重排和融合的替代性指标检测GIL1改变的肿瘤与形态学类似病种鉴别,其敏感性约90%,特异性98%。

具有基因融合的表浅间质性肿瘤病理新进展(二)

图2.伴GLI1重排的巢状血管球样肿瘤。(A)巢状血管球样肿瘤的特征,是瘤细胞呈巢状结构,细胞圆形至卵圆形,排列呈小叶状,富于毛细血管网;(B)与血管球瘤不同,此时的瘤细胞无明确的边界;(C)肿瘤周边,常见瘤细胞在血管周围的增生,这一点类似血管球瘤;瘤细胞可突入血管球内,本例瘤细胞表面被覆完整的内皮;(D)免疫组化GLI1阳性。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具有基因融合的表浅间质性肿瘤病理新进展(一)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