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译者:胡娜
室管膜瘤是一种伴室管膜分化的界限清楚的胶质瘤,在纤维基质中由核一致的小细胞形成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特征性的结构。CNS WHO 2/3级(弃用间变性室管膜瘤)。根据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特征以及解剖部位(幕上、后颅窝、脊髓)进行分类。
【分类及ICD-O编码】
9391/3幕上室管膜瘤,NOS†
9396/3幕上室管膜瘤,ZFTA融合阳性†
9396/3幕上室管膜瘤,YAP1融合阳性†
9391/3后窝室管膜瘤,NOS†
9396/3后窝A组(PFA)室管膜瘤†
9396/3后窝B组(PFB)室管膜瘤†
9391/3脊髓室管膜瘤,NOS†
9396/3脊髓室管膜瘤,mycn扩增†
9394/1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
9383/1 室管膜下瘤
NEC:①进行了必要的检测,并出现检测结果,但是结果不符合特定WHO分类的诊断要求。
NOS:①进行了必要的检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检测失败,未出现结果。②有进行必要检测的意愿,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比如不具备检测的设备、可用标本量有限等)不能进行检测。③决定不进行必要的检测。(注:如果使用NOS诊断,建议在报告中说明原因)
(一)幕上室管膜瘤
【定义】进一步根据分子特点分为ZFTA融合阳性幕上室管膜瘤、YAP1融合阳性
幕上室管膜瘤、NOS、NEC。ZFTA融合阳性占幕上室管膜瘤的大多数,且大多数幕为ZFTA与RELA融合。YAP1融合阳性幕上室管膜瘤多为YAP1与MAMLD1融合。
【ICD-O编码】 9396/3
【WHO分级】2/3
【好发部位】ZFTA融合阳性幕上室管膜瘤以额叶或顶叶常见,不常见的部位有丘脑或下丘脑/第三脑室区域。颅内轴外ZFTA融合阳性幕上室管膜瘤已有报道。YAP1融合阳性幕上室管膜瘤大多数位于侧脑室内或毗邻侧脑室。
【好发年龄】ZFTA融合阳性幕上室管膜瘤好发于儿童(66-84%)和成人(20-58%)。YAP1融合阳性幕上室管膜瘤好发于儿童。
【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由于颅内压升高和脑积水,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和呕吐。婴儿头部增大或颅缝合线分离是很明显的。
【大体】边界清晰、质软的肿瘤。营养不良钙化和坏死区是常见。
【组织学特征】与相邻的大脑有界限,其主要特征是圆形均匀的核分布在纤维基质中,可见毛细血管网格。假菊形团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突出,真正的室管膜菊形团罕见。ZFTA融合阳性幕上室管膜瘤通常具有分支毛细血管网络和透明细胞表型。YAP1融合阳性幕上室管膜瘤中透明细胞、乳头状或多细胞表型未被报道过。
ZFTA融合阳性幕上室管膜瘤:圆形均匀的核分布在纤维基质中,可见毛细血管网格及营养不良性钙化。
幕上室管膜瘤-YAP1融合阳性
【免疫组化特征】EMA阳性;ZFTA-RELA融合的室管膜瘤p65(RELA编码)核阳性,L1CAM弥漫浆阳,p65的免疫反应性比L1CAM表达的特异性略高。YAP1融合阳性室管膜瘤p65/L1CAM阴性。
ZFTA-RELA融合的室管膜瘤p65(RELA编码)核阳性,L1CAM弥漫浆阳
【预后】现有的关于分子定义的幕上室管膜瘤的临床结果数据表明,ZFTA融合阳性肿瘤的预后最差。然而,来自回顾性研究的结果数据显示出很大的差异,这些发现需要在前瞻性治疗试验中进行验证。CDKN2A和/或CDKN2B的纯合子缺失已被确定为预后不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子。虽然YAP1融合的室管膜瘤通常表现较大,主要发生在幼儿,但在回顾性研究的队列中,与其他幕上室管膜肿瘤类型相比,其预后似乎较好。
(二)后颅窝室管膜瘤
【定义】是一种位于后颅窝的神经胶质瘤,局部性表现为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由均匀的小细胞组成,圆形核嵌在纤维基质中。
【分类及ICD-O编码】 NOS 9391/3;PFA 9396/3;PFB 9396/3。
【WHO分级】2/3
【好发部位】室管膜瘤NOS好发第四脑室区域,包括底部、侧面(小脑梗)和顶部,也可发生在桥小脑角。PFA室管膜瘤更常发生于第四脑室的顶部或侧面,而不是底部。PFB室管膜瘤更容易发生在第四脑室的底部,而不是顶部或侧凹。
【好发年龄】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生。然而,它们在儿童中最常见,中位年龄为6岁。在男性患者中略多一些。PFB室管膜瘤更多发于成人,青少年比儿童和婴儿更常见。
【临床表现】常见的临床表现与周围后窝结构的肿块效应有关,包括继发性脑积水。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呕吐和嗜睡)。婴儿的头围会迅速增大。
【大体】棕褐色,柔软或海绵状,如果钙化,则呈砂砾状。
【组织学特征】一般来说,血管周围菊形团几乎总是存在,其特征是肿瘤细胞在血管周围呈放射状排列,形成一个中间无核区。真室管膜菊形团由围绕中央管腔的柱状或立方状细胞组成,在少数病例中被观察到。可以观察到核多形性区域、微囊变、钙化和血管透明化,很少出现软骨或骨化生。一些可见局灶性乳头状或伪乳头状结构。64%的PFA室管膜瘤观察到高级特征(显著的有丝分裂活性和微血管增生)。41%的PFB室管膜瘤观察到高级特征。
后颅窝室管膜瘤 NOS:血管周围菊形团几乎总是存在,其特征是肿瘤细胞在血管周围呈放射状排列,形成一个中间无核区。真室管膜菊形团由围绕中央管腔的柱状或立方状细胞组成。 乳头状结构
后颅窝室管膜瘤 NOS WHO3级:核分裂象增多、坏死、微血管增生
后颅窝室A组(PFA)室管膜瘤:常见高细胞密度的结节。假菊形团和高细胞密度。
后颅窝室B组(PFB)室管膜瘤:假乳头状结构
【免疫组化特征】大多数S100或GFAP阳性,在血管周围突出。大多数EMA表现为核旁点样或环样结构。OLIG2通常阴性,一些肿瘤可显示CK的局灶性反应(包括CK7和CK20) 。PFA室管膜瘤大多数表现出H3 p.K28me3 (K27me3)减少。几乎所有PFB室管膜瘤H3 p.K28me3 (K27me3)表达保留,但对PFB室管膜瘤不特异性。
后颅窝室A组(PFA)室管膜瘤:H3 p.K28me3 (K27me3)缺失或者减少。
后颅窝室B组(PFB)室管膜瘤:H3 p.K28me3 (K27me3)保留。
(三)脊髓室管膜瘤
【定义】是一种有界的脊髓胶质瘤,表现为假菊形团或室管膜菊形团,由均匀的小细胞组成,圆形核嵌在纤维基质中,通常具有低水平的有丝分裂活性。根据定义,该肿瘤缺乏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或室管膜下瘤的特征。不存在MYCN扩增。
【分类及ICD-O编码】 NOS 9391/3
【好发部位】颈胸椎常见
【临床表现】患者通常表现为背痛和脊髓病(与脊髓功能障碍相关的运动和感觉障碍)。
【大体表现】通常是有边界的肿瘤。它们看起来很柔软,颜色大多是灰白色。它们可以表现出囊性变化、钙化和出血的迹象。
【组织学形态】典型的脊髓室管膜瘤由相同的胶质细胞组成,细胞核圆形至椭圆形,细胞质膜不清。细胞嵌在纤维胶质基质中,具有中高的细胞密度。一个典型特征是无核的血管周围带;肿瘤细胞在血管周围呈放射状排列。室管膜小管仅在少数病例中存在。有丝分裂活动通常很低。室管膜瘤可表现为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化生软骨、骨和粘液样变性。
注:WHO 3级脊髓室管膜瘤表现出明显的有丝分裂活动,细胞密度高,侵犯相邻的脊髓结构。应与MYCN扩增的脊髓室管膜瘤和H3 k27改变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区分开来。
【免疫组化】GFAP, S100和vimentin阳性。EMA表现为核旁点样或环样结构。OLIG2通常阴性。SOX10阴性(神经鞘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和大多数弥漫性胶质瘤)。
脊髓室管膜瘤:血管周围的无核区。 GFAP阳性,血管周加强
(四)脊髓室管膜瘤-MYCN扩增
【定义】几乎所有肿瘤都表现为微血管增生、坏死和高有丝分裂计数。MYCN扩增在肿瘤细胞中被证实。
【ICD-O编码】9396/3
【年龄】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为31岁(范围:12-56年)。
【组织学特点】可有乳头状或伪乳头状结构。大多数具有高级别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如高N:C比,丰富的有丝分裂活性,微血管增生和坏死。
脊髓室管膜瘤-MYCN扩增:高细胞密度,高N:C比,丰富的有丝分裂活性
【免疫组化】GFAP, S100阳性。EMA表现为核旁点样或环样结构。OLIG2通常阴性。MYCN蛋白表达可通过免疫组化检测。 H3 p.K28me3(K27me3)可丢失。
注:MYCN扩增可在H3 p.K28M (K27M)突变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中发现。
MYCN核表达;H3 p.K28me3(K27me3)可丢失
【预后】与其他脊髓室管膜瘤相比,mycn扩增性脊髓室管膜瘤是一种侵袭性肿瘤。
(五)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
【定义】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是一种神经胶质肿瘤,其特征是血管周围梭形细胞或上皮样肿瘤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并伴有血管周围黏液样改变和微囊肿形成(CNS WHO 2级)。
【ICD-O编码】9394/1
【部位】几乎只发生于髓圆锥和终丝。
【临床表现】腰痛,可伴有坐骨神经痛、感觉运动障碍、阳痿或小便失禁。
【年龄】发生于所有年龄段,但最常见于成年人。
【大体】常被包裹,呈柔软的粉红色至棕灰色,可呈严重凝胶状,可表现为囊性改变和出血。
【组织形态】典型的肿瘤细胞呈放射状排列,核在透明纤维血管周围呈乳头状排列,在血管周围和微囊肿内有嗜碱性黏液样物质聚集。PAS和阿利新蓝阳性突出显示的黏液样物质。常见的继发性改变包括纤维化、出血和血红素沉积。典型的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最多表现为低水平的有丝分裂活性,Ki-67标记指数通常不超过2-3%。“间变性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表现为区域细胞增多和粘蛋白减少,并伴有以下至少两种特征:≥2次有丝分裂/mm2, Ki-67标记指数≥10%,微血管增生,自发性坏死。
【免疫组化】GFAP, S100阳性。CD99和CD56通常阳性。EMA、OLIG2通常阴性。AE1/AE3通常阳性,但CAM5.2、CK5/6、CK7和CK20通常为阴性。
参考书籍
【2022】WHO 中枢神经系统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