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wangxiaoxi
脑膜上皮型脑膜瘤
在脑膜瘤的脑膜上皮亚型中,上皮样细胞形成合胞样小叶,部分细胞核似有核孔和假包涵体。
脑膜上皮型脑膜瘤细胞类似蛛网膜帽细胞的形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形性的,具有丰富的嗜酸性细胞质,并排列成小叶,可被细小的胶原间隔分界。细胞之间的边界在光学显微镜下很难观察到,给人的印象是合胞体,尽管超微结构研究显示肿瘤细胞有单独的纤细突起,证明这种模式是假合胞体。圆形至椭圆形细胞核可有内部空隙(核孔)和假包涵体(胞浆内陷)。漩涡和砂粒体与其发生于移行型、纤维型和砂粒型脑膜瘤相比,较为少见。
当遇到也可能与脑膜上皮增生相容的小碎片时,与蛛网膜帽细胞的相似性值得谨慎,脑膜上皮增生可发生在其他肿瘤如视神经胶质瘤附近。
脑膜上皮型脑膜瘤通常携带AKT1 p.E17K突变,常合并TRAF7突变(也常见于分泌性脑膜瘤)或SMO和PIK3CA突变。AKT1、SMO和PIK3CA突变在其他亚型中几乎不存在。相反,NF2突变在脑膜上皮脑膜瘤中罕见,染色体臂22q缺失或其他染色体改变也是如此。脑膜上皮脑膜瘤的DNA甲基化特征与分泌性脑膜瘤相似。该亚型脑膜瘤在颅底较其他亚型多见,该部位脑膜上皮型脑膜瘤AKT1、TRAF7、SMO和(或)PIK3CA突变频率特别高。
图7.06脑膜上皮型脑膜瘤。
小叶状生长方式,由于细胞边界不清呈合胞体样外观,并常有透明的核孔,偶见核内假包涵体。
图7.07脑膜上皮增生。
A 视神经胶质瘤周围有脑膜上皮增生。活检时,可能会误认为是脑膜瘤,但其不同之处在于体积较小、多中心、无硬脑膜浸润。
B EMA免疫染色突出显示了脊髓旁神经纤维瘤周围的脑膜上皮增生。
纤维型脑膜瘤
脑膜瘤的纤维亚型在富含胶原的基质中有平行、席纹状或交错束的梭形细胞。
肿瘤细胞形成束状,细胞间胶原量不一。胶原沉积可广泛,提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但只有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显示STAT6的核染色。EMA表达可能较弱或不表达,而S100染色可能出奇地强。然而,与神经鞘瘤中观察到的相反,SSTR2A在纤维性脑膜瘤中的表达通常较强且弥漫。
纤维型脑膜瘤典型表现为22q缺失和保留的NF2等位基因突变,与移行型和砂粒型脑膜瘤相似。它们的DNA甲基化特征与移行型和砂粒型脑膜瘤重叠。它们常见于凸面。
图7.08纤维型脑膜瘤。
A 伴有不同胶原沉积的束状梭形细胞肿瘤。
B 该肿瘤中仅有局灶性EMA表达。
移行型脑膜瘤
脑膜瘤的移行亚型包含脑膜上皮和纤维模式以及移行特征。
小叶和束状区域并排出现,一些区域不能明确归因于两种模式中的一种或另一种(因此为“移行”)。漩涡形成和砂粒体在该亚型中常见。移行型脑膜瘤与纤维型和砂粒型脑膜瘤具有频繁22q缺失和NF2突变的特征,它们具有相似的DNA甲基化特征。它们往往来自凸面。
图7.09移行性脑膜瘤。此亚型包含许多漩涡。
砂粒体型脑膜瘤
在脑膜瘤的砂粒体亚型中,砂粒体在存活的肿瘤细胞中占主导地位。
单个砂粒体的重叠可导致大的、融合的、钙化的肿块。实际的脑膜瘤细胞可能很少或几乎不存在,但它们可以通过EMA或SSTR2A的免疫组织化学突出显示。非钙化灶通常符合纤维性或移行性亚型。砂粒体脑膜瘤与纤维性和移行性脑膜瘤具有共同的分子特征,特别是22q缺失、NF2突变和表观遗传特征。该亚型常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的胸椎区域。
图7.10例砂粒体脑膜瘤
A 砂粒样钙化几乎完全取代脑膜瘤(脱钙后标本)。
B EMA免疫染色显示砂粒体之间有脑膜瘤细胞。
血管瘤型脑膜瘤
在脑膜瘤的血管瘤亚型中,在混合的脑膜瘤细胞中,通常玻璃样变的小血管占优势。
在众多的血管之间,实际的肿瘤细胞可能很难找到,也很难确定为脑膜瘤细胞。血管可为薄壁或厚壁,并有不同程度的玻璃样变。血管瘤区也可与微囊甚至化生区混杂,与这些亚型一样,细胞可表现为退行性核异型性。富血供的病例可能酷似血管母细胞瘤,但通常为抑制素阴性和SSTR2A阳性。
血管瘤型、微囊型和化生型脑膜瘤均具有较高频率的5号染色体获得。
与分泌型和微囊型脑膜瘤一样,血管瘤型脑膜瘤通常与脑水肿相关,超过肿瘤大小的预期。
图7.11血管瘤型脑膜瘤。
A 血管构成了该肿瘤横截面积的大部分。
B 血管之间的肿瘤细胞在SSTR2A免疫组织化学上突出显示。
微囊型脑膜瘤
脑膜瘤的微囊亚型有由突起较薄、细长的细胞形成的微囊,在组织学上形成蛛网样背景。
囊肿可扩大至肉眼或放射学可检出的大囊肿。与血管瘤型脑膜瘤一样,微囊型脑膜瘤存在退行性核异型性可提高对较高级别的怀疑。然而,微囊型脑膜瘤通常是良性的。5号染色体的获得很常见,就像在血管瘤型和化生型脑膜瘤中一样,微囊区可以与之结合。脑水肿是常见的,如在血管瘤和分泌型脑膜瘤中。
图7.12微囊型脑膜瘤。
A 蛛网状的背景,有许多精细的突起。
B EMA免疫染色可见明显的薄而纤细的突起。
分泌型脑膜瘤
脑膜瘤的分泌亚型以腺体样上皮分化灶伴PAS阳性嗜酸性分泌物和(或)KLF4和TRAF7联合突变为特征。
嗜酸性分泌物(假砂粒体)的多种上皮和分泌标志物呈阳性,包括CEA。周围细胞CEA和细胞角蛋白也可呈阳性。偶尔可以观察到血液中CEA水平升高,随着切除CEA水平下降,在罕见的复发病例中CEA水平升高。常见肿瘤周围水肿。
联合KLF4 p. K409Q和TRAF7(分布在WD40结构域)突变在遗传学上表征了该亚型。在少数情况下,KLF4突变可能是孤立的。
图7.13分泌型脑膜瘤。
A 存在充满假砂粒体的腺体样间隙,这是分泌型脑膜瘤的特征。
B 腺体样间隙周围细胞角蛋白阳性。
富含淋巴浆细胞的脑膜瘤
富含淋巴浆细胞的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亚型,在脑膜上皮成分中以广泛的慢性炎性浸润为主。
尽管名称如此,但浆细胞可能很少,巨噬细胞通常占主导地位。在某些情况下,区分该亚型与伴有片状脑膜上皮增生的炎症性疾病可能具有挑战性。
图7.14 富含淋巴浆细胞的脑膜瘤。
明显的肿瘤相关慢性炎症。
化生型脑膜瘤
脑膜瘤的化生亚型具有局灶性或广泛的间充质成分,包括骨性、软骨性、脂肪瘤性、黏液样和黄色瘤性组织,可单独存在,也可联合存在。
这些改变无已知的临床相关性,大多数不构成真正的化生(例如,脂质蓄积导致的脂肪瘤样外观,而不是真正的脂肪瘤样化生)。化生型脑膜瘤的形态学特征可能与血管瘤型和微囊型脑膜瘤重叠,并且5号染色体的获得在所有三种亚型中都很常见。
化生型脑膜瘤的骨化与砂粒体型脑膜瘤砂粒体的营养不良性骨化,或与骨侵犯很难区分。砂粒体同心内部结构的残余物或相邻骨的X线成像分别可能有助于鉴别。
图7.15 脂肪瘤样化生型脑膜瘤。
脂肪化的脑膜瘤细胞类似脂肪瘤。
脊索样脑膜瘤
脑膜瘤的脊索样亚型主要类似脊索瘤,以小的、上皮样(或较少呈梭形)的条索或骨小梁为特征,不同的空泡化细胞嵌入富含粘蛋白的基质中。
脊索区常点缀有更典型的脑膜瘤;然而,也会遇到纯粹的例子。慢性炎性浸润出现时常呈片状,但可突出。脊索样脑膜瘤是典型的大型幕上肿瘤,患者可能更年轻,就诊时的平均年龄约为45岁。脊索样脑膜瘤通常缺乏任何其他高级别组织病理学特征,但其复发率类似于非典型脑膜瘤,因此被指定为CNS WHO 2级。一项研究报告了NHERF1免疫反应阳性胞质微腔的频繁上皮分化,类似于分泌性脑膜瘤。罕见情况下,患者伴有血液学疾病,如贫血或Castleman病。染色体2p缺失被过度表达,但DNA甲基化谱与其他脑膜瘤亚型重叠。
图7.16脊索样脑膜瘤。
A 嵌在富含粘蛋白基质中的小上皮样至空泡化肿瘤细胞条索。
B 阿辛蓝突出显示了富含粘蛋白的基质。
透明细胞脑膜瘤
脑膜瘤的透明细胞亚型主要具有无模式或片状结构,包含圆形至多边形细胞,具有透明、富含糖原的细胞质和明显的血管周围和间质胶原。
血管周围和间质胶原偶尔融合成大的无细胞胶原带或形成明亮的嗜酸性、石棉样的胶原。显示出显著的PAS阳性和淀粉酶敏感的细胞质糖原。漩涡形成模糊不清,砂粒体不明显。透明细胞脑膜瘤倾向于桥小脑角和脊柱,尤其是马尾区。它还倾向于影响年轻患者,包括儿童和年轻成人(一个系列中的平均年龄:24岁)。透明细胞脑膜瘤与侵袭性更强的行为相关,包括复发和偶尔出现脑脊液种植,因此被指定为CNS WHO 2级,等待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证实复发率更高。生殖系(家族性示例)和体细胞SMARCE1突变都很常见,通过免疫组化,几乎所有病例都显示核SMARCE1表达缺失。
图7.17透明细胞脑膜瘤。
A 圆形透明细胞片,伴块状血管周围和间质胶原化。
B 三色染色突出显示广泛的胶原沉积,包括较大的融合形式。
C PAS组织化学可见丰富的胞浆内糖原。
D SSTR2A免疫反应阳性的肿瘤细胞。
乳头状脑膜瘤
脑膜瘤的乳头状亚型是指存在以血管周围假乳头状为主的模式。
在乳头状亚型中,脑膜瘤肿瘤细胞以血管周围、假菊形团样模式围绕薄壁血管(即血管周围无核区域)。一些脑膜瘤的细胞具有横纹肌样细胞形态学,呈乳头状结构排列,与乳头状和横纹肌样亚型之间的分子和遗传联系一致。在儿童和成人中报告了乳头状脑膜瘤。这些肿瘤通常与瘤周水肿、骨质增生或破坏有关;可见囊肿形成。乳头状生长模式与脑侵袭和侵袭性临床行为相关,包括播散和转移,主要是肺。在没有任何其他更高级别的特征的情况下,局灶性乳头状结构不足以将肿瘤指定为CNS WHO 2级或3级。
一些脑膜瘤的细胞形态为横纹肌样,呈乳头状结构。与偶尔观察到的形态重叠相一致的是,乳头状脑膜瘤和横纹肌脑膜瘤具有相同的基因改变:PBRM1在乳头状脑膜瘤中主要是突变的或缺失的,但在单个横纹肌脑膜瘤中也会发生改变。类似地,BAP1突变或缺失通常见于横纹肌样脑膜瘤,也曾在乳头状脑膜瘤或部分具有乳头状特征的横纹肌样脑膜瘤中报告过,通常与PBRM1的改变同时发生。
图7.18乳头状脑膜瘤。
A 低倍镜下乳头状结构明显。
B 无细胞核的血管周围区类似于室管膜瘤的假菊形团。
C SSTR2A免疫反应性突出肿瘤细胞的血管周围聚集。
横纹肌样脑膜瘤
脑膜瘤的横纹肌样亚型定义为存在横纹肌样细胞,其为丰满的细胞,具有偏心核、开放染色质、大核仁和明显的嗜酸性核旁包涵体,表现为明显的漩涡状纤维或致密和蜡样球体。
横纹肌样特征通常在初次切除时存在,但在复发时可能变得越来越明显。大多数横纹肌样脑膜瘤具有高度增殖性,并具有恶性肿瘤的其他组织学特征。横纹肌样脑膜瘤的原始队列包括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肿瘤,支持将其指定为CNS WHO 3级恶性肿瘤。这些队列中的大多数肿瘤在其他方面符合CNS WHO 3级间变性/恶性脑膜瘤的分类标准,与横纹肌样细胞学无关。然而,大部分横纹肌样脑膜瘤仅根据横纹肌样细胞诊断,不符合CNS WHO 3级分类的其他标准;其中50%具有CNS WHO 1级特征,50%具有CNS WHO 2级特征。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患者预后与CNS WHO分级密切相关,与横纹肌样瘤特征无关;这项工作表明,横纹肌样脑膜瘤的分级应与非横纹肌样脑膜瘤相似,但作者警告说,其中一些肿瘤可能仍然表现出侵袭性,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一些脑膜瘤的细胞具有横纹肌样细胞形态学,呈乳头状结构排列,表明这两种亚型之间存在关系。横纹肌样和/或乳头状脑膜瘤的一个子集发生在BAP1基因胚系突变的患者中,作为BAP1肿瘤易感综合征的一部分,家族成员可能发生葡萄膜和皮肤黑色素瘤、间皮瘤和肾细胞癌等肿瘤。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BAP1表达的免疫组化缺失与这些肿瘤的侵袭性(与CNS WHO 3级一致)临床行为相关。此外,如上所述,在乳头状脑膜瘤下,横纹肌样和乳头状脑膜瘤的组织学和遗传学特征之间可能存在重叠。
图7.19横纹肌样脑膜瘤。
A 偏位的泡状核,突出的核仁和嗜酸性的球状纤维状核旁包涵体。
B 核BAP1免疫反应性的缺失,这与更具侵袭性的生物学有关。
非典型脑膜瘤
非典型脑膜瘤是一种中级别脑膜瘤,具有增加的有丝分裂活性、脑侵袭和/或以下至少三种情况:高细胞结构、高N:C比的小细胞、明显的核仁、片状(不间断无模式或片状生长)和自发性(非医源性)坏死灶。有丝分裂活性增加在一个大型临床病理学系列中定义为≥2.5个有丝分裂/mm^2(相当于≥4个有丝分裂/10 HPF为0.16 mm^2,如最初所述)。尽管被命名为“非典型脑膜瘤”,但核异型性不是一个有用的标准,因为它通常被认为是退行性的,与患者结局无关。非典型脑膜瘤的临床风险因素包括男性、非颅底位置和既往手术。非典型脑膜瘤的复发率较高,尽管进行了全切除,但骨受累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复发风险。脑膜瘤侵犯脑的特征是肿瘤细胞不规则的舌状突起进入下面的GFAP阳性实质,而不介入软脑膜。沿血管周围Virchow–Robin间隙延伸并不构成脑侵袭,因为软脑膜未被破坏。这种血管周围扩散和玻璃样变在儿童中最常见,与脑膜血管瘤病相似。脑侵袭最常发生于具有额外高级别特征的脑膜瘤。尽管如此,在临床上完全切除的良性脑膜瘤中存在脑侵袭仍存在争议,因为在一些但不是所有的研究中,脑侵袭与其他CNS WHO 2级脑膜瘤的复发率相似。可能需要更大的系列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非典型脑膜瘤可以根据各种其他临床病理学和遗传因素进一步进行风险分层。然而,一些基因变化(例如TERT启动子突变或纯合CDKN2A和/或CDKN2B缺失)是诊断CNS WHO 3级脑膜瘤的证据(见下文),因此在临床侵袭性非典型脑膜瘤或具有临界CNS WHO 2/3级特征的患者中应考虑TERT、CDKN2A和CDKN2B分析。
图7.20非典型脑膜瘤。
A 片状结构和小细胞形成。
B 高N:C比的小细胞。
C 大核仁。
D 有丝分裂活性增加。尽管被称为“非典型脑膜瘤”,但核无异型性。
E 核H3 p.K28me3(K27me3)免疫染色的缺失,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图7.21非典型脑膜瘤。
A 脑浸润通过软脑膜,不规则舌状突起进入邻近脑实质。
B 脑浸润以肿瘤周边包裹的GFAP阳性胶质脑实质岛为突出表现。
间变性(恶性)脑膜瘤
间变性(恶性)脑膜瘤是一种具有明显恶性细胞形态学(间变)的高级别脑膜瘤,可(1)类似于癌、高级别肉瘤或黑色素瘤;(2)显示显著升高的有丝分裂活性;(3)携带TERT启动子突变;和/或(4)具有纯合CDKN2A和/或CDKN2B缺失。
在116例患者的研究中,有丝分裂计数≥12.5个有丝分裂/mm^2(相当于≥20个有丝分裂/10 HPF = 0.16 mm^2,如最初所述)被用于定义有丝分裂活性显著升高。间变性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3%。这些肿瘤大多表现为广泛坏死,可侵犯脑。在一些间变性病例中,可以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或基因检测确认脑膜上皮来源。由于脑膜瘤的恶性进展是间变不断增加的连续统一体,确定非典型和间变性脑膜瘤之间的临界点可能具有挑战性。观察者之间的重复性对于有丝分裂计数是好的,但对于明显的间变性是合理的。TERT启动子突变的存在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和较短的进展间隔,与其他组织学特征无关。同样,CDKN2A和/或CDKN2B纯合性缺失与高级别组织病理学、复发风险升高和至进展时间缩短相关。在约10-20%的间变性脑膜瘤中观察到H3 p.K28me3(K27me3)缺失,并与总生存期缩短相关。
图7.22 间变型脑膜瘤。
A 广泛的地域性坏死。
B 低分化肿瘤伴有丝分裂计数明显升高。
C 具有非典型有丝分裂象的癌样或黑色素瘤样细胞学检查。
D 纤维肉瘤样(肉瘤样)脑膜瘤,核分裂计数明显升高。
E 肿瘤细胞中核H3 p.K28me3(K27me3)染色缺失。
其他组织病理学模式
上述涵盖的大量亚型已经说明了脑膜瘤广泛的形态学谱。但脑膜瘤可具有多种形态特征,甚至超过已确立的亚型。这些包括具有嗜酸细胞性、粘液性、硬化性、漩涡状-硬化性、GFAP表达和颗粒丝状包涵体特征的脑膜瘤,或出现脑膜上皮玫瑰花结。这些模式是罕见的,关于生物学和临床相关性的数据太少,无法确定任何相关的意义。
细胞学
在术中涂片和触摸准备中,脑膜瘤的特征性细胞学特征通常很明显,核呈卵圆形,常染色质(有时可见核内假包涵体),细胞质细腻。
漩涡在触摸制片中可能很突出。在胶原较丰富的脑膜瘤中,充分的涂片可能很困难。
图7.23 脑膜瘤。
A 脑膜瘤术中印片制片。漩涡和小砂粒体可被欢迎。
B 分泌型脑膜瘤。术中涂片可见明显假砂粒体。
诊断分子病理学
基因改变(如在AKT1、SMO、PIK3CA)与脑膜瘤的亚型密切相关,但未对其进行定义。大多数与亚型和分级直接相关的基因改变(包括TERT启动子、SMARCE1、KLF4和TRAF7以及其他改变)的状态可以通过DNA测序进行评估。因为TERT突变可以在进展过程中出现,选择用于DNA提取的组织应该集中在最恶性出现和增殖的区域。CDKN2A和/或CDKN2B的纯合子缺失可以通过原位杂交进行评估,也可以通过各种高通量测序或杂交试验进行计算;然而,FISH探针较大,因此这种技术有时会遗漏小的缺失。罕见事件如通过基因融合激活TERT或如涉及YAP1的基因融合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从高分辨率的拷贝数图中推断出来,但它们通常只能通过RNA测序或原位杂交来证明。BAP1和PBRM1可能同时受到突变和缺失的影响,因此需要DNA测序,如果测序方法中没有提供,则需要独立的拷贝数评估。除基于DNA的方法外,替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用于检测一些基因改变,包括SMARCE1缺失(透明细胞脑膜瘤)、BAP1缺失(横纹肌样脑膜瘤)或翻译后修饰包括H3 p.K28me3(K27me3)状态(在侵袭性脑膜瘤的一个子集中失去三甲基化)。
甲基化组分析可以在组织学上具有挑战性的病例中提供关于肿瘤类型的信息,并定义表观遗传亚组;此外,拷贝数改变与DNA甲基化结果平行报告。
图7.24脑膜瘤。
显示脑膜瘤分级中基因组和表达特征的分布和演变示意图。突变列在灰色条中,浅灰色表示无NF2改变的脑膜瘤中发生的突变。细胞遗传学改变列于蓝色条中,基因表达变化列于绿色。条形图长度表示给定肿瘤分级内改变的相对频率。*SMARCE1突变几乎仅在透明细胞脑膜瘤中发现。PGDS,小鼠脑膜瘤模型中的前列腺素D2合成酶阳性前体细胞。
基本和理想的诊断标准
参见框7.03。
分期
脑侵袭是诊断CNS WHO 2级脑膜瘤的标准,骨侵袭与非典型脑膜瘤的预后更差相关。
预后和预测
关于脑膜瘤的主要预后问题涉及复发、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估计。
临床因素
复发和总生存期的主要临床预测因素是切除范围,其受肿瘤部位、浸润范围、与关键颅内结构的连接以及神经外科专家服务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手术或神经放射学标准评估,脑膜瘤可以完全切除;但是,即使在完全切除后也可能复发。在一个系列中,20%的全切除良性脑膜瘤在20年内复发。CNS WHO 2级和3级脑膜瘤的复发率显著高于CNS WHO 1级脑膜瘤;死亡率也更高,尤其是CNS WHO 3级肿瘤患者。
组织病理学和分级
总体而言,CNS WHO分级是最有用的复发组织病理学预测因子,(如上所述)一些组织学亚型的脑膜瘤更容易复发。CNS WHO 1级脑膜瘤的复发率约为7-25%,而CNS WHO 2级脑膜瘤的复发率为29-52%,CNS WHO 3级脑膜瘤的复发率为50-94%。然而,即使在CNS WHO 1级脑膜瘤中,一些非典型特征的存在也会增加后续进展/复发的风险。恶性组织学特征与较短的生存时间相关。间变性脑膜瘤通常具有致死性,中位生存时间范围为<2年至>5年,具体取决于切除范围和放射治疗的使用。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中位总生存期为2.6年,5年生存率为10%,原发性间变性脑膜瘤的结局优于继发性间变性脑膜瘤。显示高有丝分裂计数的脑膜瘤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短于显示明显间变但无高有丝分裂计数的脑膜瘤患者,并且这些肿瘤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非典型脑膜瘤。
分子特征
许多分子特征在脑膜瘤中具有预后意义。高级别脑膜瘤与更复杂的拷贝数变化和染色体异常相关。DNA甲基化模式可区分脑膜瘤亚组,包括复发风险较高的亚组。与不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的脑膜瘤相比,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的脑膜瘤具有更高的恶变率、更短的复发时间和更低的总生存率。在一项包含677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中,携带TERT突变的脑膜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58个月,而TERT野生型组为160个月。
抗肌萎缩蛋白编码基因和肌营养不良相关DMD基因的基因内缺失在进展性/高级别脑膜瘤中很常见,并且与总生存期缩短相关。与其他脑膜瘤相比,具有横纹肌样特征的脑膜瘤亚组具有AP1失活和更短的复发时间。在乳头状脑膜瘤中,染色质修饰因子PBRM1的突变富集,这表明这些突变可能与肿瘤的侵袭行为有关。CDKN2A和/或CDKN2B(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改变常见于复发性和进展性脑膜瘤中,并且与不良预后相关。
已经在脑膜瘤中描述了几种潜在的临床可操作突变,包括SMO、AKT1和PIK3CA突变,靶向治疗已经在其他肿瘤类型中显示出疗效。此外,PDL1(在其他癌症中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的反应相关)可能在高级别脑膜瘤中过表达。免疫检查点阻断的疗效已在罕见的脑膜瘤中得到描述,这些脑膜瘤由于错配修复装置的组分失活而导致肿瘤突变负担较高。正在进行的脑膜瘤精准医学试验将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改变对于预测治疗反应的重要性。
全文完
往期回顾
干货满满!WHO CNS 5th(2021)脑膜瘤 (一)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