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上皮 VS. 间皮

强子 华夏病理 1993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并不常见的侵袭性肿瘤,发生于有间皮衬覆的部位,如胸腔、腹腔、心包等处。恶性间皮瘤一般多表现为局灶播散,有时可连续累及相邻部位,如相邻的被覆皮肤。罕见情况下也可出现远处转移,如肝脏、肾上腺、肾脏、对侧肺部,少见情况下可远处转移至脑、脊髓、骨、皮肤等。

近日,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病理专家Aung等人在《J Cutan Pathol》杂志发表了两例恶性上皮样间皮瘤转移至远处皮肤的病例,并总结了这种情况下的鉴别诊断要点。众所周知,病理明确相关病变的性质对于临床处理极为关键。为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类似情况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病例展示

病例1,64岁男性,炼油公司专业潜水员,因右侧季肋部疼痛、逐渐加剧1月就诊。CT示:喉部与食管交界处憩室右侧有一5cm肿物,延伸至隆突下,几乎达胃食管交界处;右侧膈肌下间隙处有一7cm肿物,沿肝脏前侧、侵及相邻肋间隙;沿右侧腰大肌侧面有一4cm界不清肿物,自右侧膈肌后方侵入右侧髂棘。脊柱旁肿物活检证实为恶性上皮样肿瘤,免疫组化阳性指标有CAM5.2、calretinin、CK5/6、WT-1,阴性指标有CD15、CEA、MOC31、BerEp4、TTF-1、B72.3,支持恶性间皮瘤诊断。由于患者病变已无法切除,因此行化疗中。

8个月后,患者突然出现颜面部肿胀、疼痛,符合蜂窝织炎。同时,患者自觉右侧上唇出现一个约4mm病变。经抗生素治疗后,颜面部肿胀最终缓解,但唇部病变持续增大。临床检查表现为上唇右侧一处约15mm的孤立性、质实、无痛肿物。切除活检,镜下表现为真皮内上皮样细胞增生,细胞具有中等程度异型性,核分裂3个/mm2;免疫组化病变细胞表达CK5/6、calretinin,不表达CEA,支持转移性间皮瘤的诊断,这也与患者病史相符。

完成相应化疗周期后,对唇部病变进行了楔形切除。尽管患者经化疗后病情有一定获益,但首诊28个月后仍死于病变进展。

病例2,77岁女性,因严重气短就诊。CT示右侧胸腔大量积液,PET证实右侧胸膜弥漫性高摄取,可疑胸膜原发或转移恶性肿瘤。纵隔及右侧膈肌前方淋巴结肿大,左侧肾上腺肿大,可疑转移性病变。

右侧胸膜活检证实为恶性上皮样肿瘤,考虑为低分化癌,需鉴别间皮瘤。患者行化疗,CT检查有部分缓解。但首诊9个月后,CT检查见右侧胸腔内结节状增厚的软组织影,考虑病变进展。PET示右侧胸膜多灶高摄取。再次对右侧胸膜病灶活检,证实为恶性上皮样间皮瘤,免疫组化阳性表达CK5/6、D2-40、calretinin,不表达CEA、TTF-1。患者开始参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面的临床实验;5个月后,CT示病变进展,转换药物方案后病变轻度缓解。

首次诊断近2年后,行放射治疗。2个月后右侧面部出现结节,临床检查表现为右侧前额质实、可推动的皮下结节,约23mm。活检病理检查表现为簇状的较大非典型上皮样细胞,胞质较少、嗜双色性,细胞核卵圆形、深染,核浆比高,背景中有显著日光损伤表现。免疫组化病变细胞阳性表达的指标有calretinin、mesothelin、CK5/6、WT1、D2-40,不表达p40、ERG、SOX10,支持转移性间皮瘤的诊断。2周后、即患者首诊26个月后去世。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上皮 VS. 间皮

图1. 文中所述病例的形态学表现及典型免疫组化结果;A为病例1,B为病例2;C、D、E、F、G分别为病例2中的免疫组化指标calretinin、mesothelin、CK5/6、WT-1、D2-40。

综合文献及个人经验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了恶性间皮瘤与皮肤其他原发肿瘤、腺癌转移至皮肤情况下的鉴别诊断要点。详见下表。

表1. 恶性间皮瘤与其他皮肤原发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鉴别要点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上皮 VS. 间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上皮 VS. 间皮点击下载原文文献


参考文献

Collins K, Nagarajan P, Aung PP. Distant cutaneous metastasis of malignant epithelioid mesothelioma. J Cutan Pathol. 2020;10.1111/cup.13927. 

doi:10.1111/cup.13927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