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卞修武院士领衔全球最大规模的新冠肺炎尸检报告出炉

消化界 632 评论

北京新增确诊36例!沈阳2例!

据北京市卫健委消息,6月12日,北京新增6例本土病例,均有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活动史,新发地市场从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在当日北京市进行的农贸批发市场大排查中,5424份环境样本,新发地有40份核酸检测呈阳性;517名从业人员中,45人咽拭子阳性。6月13日0时至24时,新增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8例(北京36例,辽宁2例)。6月13日上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六十八次会议,会议指出,本市近日连续暴发确诊病例和核酸检测阳性病例,且都与新发地批发市场关联,北京已进入非常时期。

新冠病毒研究新进展

IFN-λ成为新冠肺炎治疗的新途径

6月11日,美国哈佛医学院Ivan Zanoni团队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ype III interferons disrupt the lung epithelial barrier upon viral recognition”的研究论文,评估了III型干扰素(IFN-λ)如何促进RNA病毒诱导的发病机理。该研究报道IFN-λ存在于COVID-19患者的下呼吸道中,但不存在于上呼吸道中。在小鼠中,研究人员证明了肺树突状细胞响应合成病毒RNA产生的IFN-λ会诱导屏障损伤,从而导致对致死性细菌超级感染的易感性。

另外,6月11日,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Andreas Wack团队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显示IFN信号传导在流感恢复期间干扰了肺修复,其中IFN-λ最有效地驱动了这些作用。IFN诱导的p53直接降低上皮的增殖和分化,增加疾病的严重性,并增加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因此,过量或长时间的IFN产生会通过损害肺上皮再生来加重病毒感染。这些发现为重新思考IFN-λ的病理生理作用及其在针对流行病(例如流感病毒)和新兴SARS-CoV-2感染的临床实践中的可能用途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揭示援助武汉医护人员的新冠感染情况

6月10日,中山大学肖海鹏团队在BMJ 在线发表题为“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gainst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 Wuhan, China: cross sectional stu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从2020年1月24日至4月7日,由中山大学两家附属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派遣到武汉的420名医疗专业人员(116名医生和304名护士),研究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35.8岁,女性为68.1%(286/420),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为患有COVID-19患者提供医疗保健。这些参与者每周平均工作5.4天,每班工作4~6小时。他们每周在重症监护病房平均工作16.2个小时。所有420名研究参与者都直接与COVID-19患者接触,在武汉部署期间,没有研究参与者报告COVID-19相关症状。当参与者返回家中时,他们对SARS-CoV-2特异性核酸和IgM或IgG抗体的检测均为阴性。总之,在获得安全有效的疫苗之前,医护人员仍然容易感染COVID-19。 

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效果显著:早期干预效果更好

6月9日,美国NIH的 Emmie de Wit团队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Clinical benefit of remdesivir in rhesus macaque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一共有12只恒河猴参与实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六只恒河猴,治疗组接受瑞德西韦注射。该研究发现,感染早期开始用瑞德西韦治疗SARS-CoV-2感染的猕猴中具有明显的临床益处。 这些数据支持在COVID-19患者中早期进行瑞德西韦治疗,以预防严重肺炎的进展。

居家隔离等防疫措施让中国 2.85 亿人免于感染新冠病毒

6月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The effect of large-scale anti-contagion policies on the COVID-19 pandemic”的研究文章,系统分析了大范围的防疫政策带来的实际效益。研究采集了中国、韩国、意大利、伊朗、美国和法国六个国家1717个行为干预研究的数据,评估抗疫政策对减少新发感染率的影响。研究人员估算,如果没有采取宣布紧急状态、居家隔离、禁止旅行等多项干预措施,中国的累计确诊病例将增加约3700 万,总感染人数将增加2.85亿。上述防疫措施在六个国家一共预防和延缓了6200万确诊感染病例的发生,潜在避免了5.3 亿人发生感染。这项研究为在全球范围开展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卞修武院士领衔全球最大规模的新冠肺炎尸检报告出炉

6月6日,由卞修武院士领衔的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杂志在线发表题为“Autopsy of COVID-19 victim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总结了从系统尸检(37例)和微创尸检(54例)获得的病理结果。该研究发现,SARS-CoV-2感染会导致多处器官和组织受伤,并伴有明显而广泛的肺部病变。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一些气管和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和I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浸润性巨噬细胞对SARS-CoV-2蛋白呈阳性反应。气管和肺组织(某些肺叶除外)对SARS-CoV-2核酸呈阳性。总之,这些变化被认为是致死性呼吸衰竭的病理基础。

国内新冠病毒抗体阳性率较低,需防范二次高峰

6月5日,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了题为“Seroprevalence of immunoglobulin M and 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n China”的一项中国COVID-19血清阳性率研究。研究采集从3月9日到4月10日武汉、湖北其他地区、重庆和广东的17368名居民的血清,进行血清IgG和IgM检测。研究将检测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医疗机构环境(n=6919)和社区环境(n=10449)。研究发现医疗机构组的IgG阳性率为2%,其中武汉市为3.8%。全部医疗机构环境病毒核酸有20例阳性。而在社区环境中IgG阳性率为0.5%,武汉为3.2%。社区环境中有3例病毒核酸阳性。这项研究提示群体水平SARS-CoV-2抗体阳性率依然较低,因此需要格外防范可能的第二次高峰。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