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病理诊断处处坑-伴假浸润的肛门纤维上皮性息肉

强子 华夏病理 2016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病理诊断中,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容易引起误判的组织学表现。近日,意大利病理医师Fellegara和Di Mari在《Int J Surg Pathol》杂志报道了一例肛门纤维上皮性息肉病例,但组织学检查有上皮移位、极易误判为浸润性病变。为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这一现象,并避免临床实践中的误诊误判,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病例展示

患者白人男性,38岁,因肛门不适反复发作而就诊。患者近2年来自己减肥,体重68Kg。家族史及个人史无其他显著异常。临床检查,可见2级的内痣,且肛门处有2个带蒂息肉。内镜下切除息肉并送病理检查。

送检标本大体检查,为两个略呈灰色的息肉样物,表面光滑,最大径分别为1.6cm、1.2cm。切面水肿、棕褐色。 

镜下检查,低倍镜下二者均为被覆增生、过度角化鳞状上皮的纤维上皮性病变。上皮未见异型性,未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表现。间质有大量扩张的淋巴血管间隙,呈淋巴管瘤样排列,并伴有新生血管、水肿、纤维母细胞增生,类似肉芽组织样表现。间质可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及轻度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部分炎症成分位于血管腔内。

高倍镜下,上皮下间质内上述淋巴管腔中偶见小簇状良性表现的鳞状上皮,部分伴炎症细胞成分。免疫组化检查,CD31、D2-40均证实了上述结构的确是位于血管及淋巴管内。

病理诊断处处坑-伴假浸润的肛门纤维上皮性息肉 

图1. 低倍镜下,可见大量扩张的淋巴血管间隙;高倍镜下在间质的裂隙中可见小簇状良性表现的鳞状细胞簇;免疫组化CD31证实为脉管性间隙。

病理诊断处处坑-伴假浸润的肛门纤维上皮性息肉 

图2. 脉管性腔隙中可见多核巨细胞。

病理诊断处处坑-伴假浸润的肛门纤维上皮性息肉 

图3. 紧邻被覆上皮下方的淋巴管内可见簇状鳞状细胞。 

综合上述结果,最终诊断为良性纤维上皮性息肉,但局部形态学提示有创伤且有上皮成分在脉管内的易位。这是一种假的脉管侵犯,不要误诊误判。

小结

良性及恶性上皮成分易位至间质和脉管中,是早已得到明确的一种现象,尤其在乳腺标本中,具体如此前有手术或穿刺等操作情况下。遇到这种情况时,活检部位同时存在的反应性改变、且无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一般有助于病理医师判定其不是真正的浸润或转移性病变。 

观察到上皮易位的几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具体如活检和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取样方式的不同、病变的性质等。已有作者报道称,这种情况更多见于乳腺的乳头状病变,且推测这是由于乳头状结构更容易破碎、因此受损的上皮更容易出现易位。 

除乳腺外,其他部位也有类似病例的报道,一般是医源性创伤之后、或伴相同部位的炎症及反应性病变情况下。本例虽然并无活检病史,但病变中位于脉管内的炎症碎屑、良性上皮,均提示有机械创伤的可能,具体如大便过程中也有可能对相应息肉造成创伤。

本例肛门纤维上皮性息肉中出现上皮在脉管内的易位,应注意鉴别恶性肿瘤所致的脉管内癌栓,尤其是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这种情况下必须结合临床及形态学进行仔细的判读,具体如:患者年龄较轻,无其他危险因素;无其他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形态学证据;本例脉管内的鳞状细胞簇,形态学上与被覆的增生鳞状上皮表现一致。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Fellegara G, Di Mari N. Anal Fibroepithelial Polyp With Epithelial Vascular Pseudoinvasion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May 21]. Int J Surg Pathol. 2020;1066896920925919.

doi:10.1177/1066896920925919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