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详解(一)

强子 华夏病理 3593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详解(二)

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详解(三)

间质恶性肿瘤中,有很多类型会出现多形性表现,且临床行为差异较大。如多见于腹膜后的去分化脂肪肉瘤即使行多脏器切除,也有较高的局部复发几率,但转移风险仅为15-20%;另一方面,多形性肌源性肉瘤转移几率极高,如多形性横纹肌肉瘤转移几率可高达90%。

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详解(一)

由于该组肿瘤存在上述临床生物学行为方面的显著差异,因此对其作出精准判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预测来说非常关键。有鉴于此,哈佛大学附属布列根和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病理专家Hornick在《Annals of diagnostic pathology》杂志就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进行了详细讲述。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问题并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1.具有“多形性”表现软组织肉瘤病理诊断的“一般原则”

对于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来说,下述几点有助于最终的明确诊断。

1)  要了解不同类型肉瘤的相对发病率:某些类型相对常见一些,如去分化脂肪肉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而有些类型则相对罕见;

2)  注意发病部位:某些类型具有特定的好发部位,尤其大腿处;而有些则主要见于腹膜后;

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详解(一)  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详解(一)

3)  仔细观察切除标本,尤其注意大体表现不同的区域,如肉质样、纤维状、黏液样、细小钙化样表现等;

4)  寻找相关组织学线索,如黏液样间质、脂肪母细胞、骨样基质等;有些情况下,这些关键性诊断特征可能非常局限;

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详解(一)

5)  考虑相关鉴别诊断后、合理应用免疫组化;其实这一点适用于所有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乃至所有肿瘤性病变的病理诊断!一定不要无度的开具免疫组化指标!对于具体病例来说,很少有需要超过6-8种指标的情况,即使未分化肉瘤也是如此。分化谱系相关标记物有助于某些肿瘤的鉴别诊断,如肌源性肉瘤。细胞遗传学方面,大部分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肉瘤均较复杂,因此无助于诊断。但唯一的例外是去分化脂肪肉瘤:该肿瘤细胞遗传学表现相对单一,具有涉及12q13-15的环状及巨大染色体,这一范围包括了MDM2和CDK4,因此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或FISH检测证实从而帮助确诊。

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详解(一)

2.黏液纤维肉瘤

黏液纤维肉瘤一般发生于中年人或老年人;实际黏液纤维肉瘤可算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肉瘤。最常见发病部位为四肢及躯干。该肿瘤不会发生于腹膜后、腹腔或盆腔;如这些部位发生组织学表现类似黏液纤维肉瘤的肿瘤,几乎均为去分化脂肪肉瘤。

临床上,黏液纤维肉瘤一般发生于表浅软组织(70%发生于表浅部位,如皮下及真皮;30%发生于较深部位),这一点在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肉瘤中并不多见。该肿瘤会沿筋膜平面呈特征性的弥漫性浸润,因此局部复发风险极高。就当代的肉瘤治疗方案来说,黏液纤维肉瘤是为数不多、有时仍需截肢的肉瘤之一,如多次复发之后。低级别黏液纤维肉瘤的转移风险低于5%,而高级别者转移风险为25-30%。上皮样亚型的黏液纤维肉瘤临床更具侵袭性,至少50%的病例会出现转移。 

黏液纤维肉瘤一般为分叶状表现。低倍镜下细胞稀疏,以黏液样间质为主;血管呈薄壁、弧线状;散在较大、有时有多形性的细胞,细胞核深染,常成簇分布于血管周围。高级别肿瘤可以主要表现为非特殊表现的多形性细胞呈片状排列,类似其他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肉瘤;此时找到具有典型组织学表现的黏液样区域是确诊的关键。上皮样亚型黏液纤维肉瘤则主要为体积较大的上皮样细胞,此时可类似转移癌或恶性黑色素瘤。

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详解(一) 

图1. 黏液纤维肉瘤,低倍镜下一般呈分叶状表现。图示大量黏液样间质;黏液样区域内血管呈弧线状,散在体积较大、细胞核深染的细胞。

具有“多形性”表现的软组织肉瘤详解(一) 

图2. (左)细胞密度增加的黏液纤维肉瘤,其中血管仍为弧线状;(右)高级别黏液纤维肉瘤,可以出现大片与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无法区分的区域。仔细寻找黏液成分(该图右侧)是确诊的关键。

免疫组化对黏液纤维肉瘤的诊断帮助不大。如前所述,发生于腹膜后或其他体腔的组织学类似肿瘤一般为去分化脂肪肉瘤。鉴别诊断还应考虑到多形性脂肪瘤,该肿瘤也会出现和黏液纤维肉瘤显著重叠的组织学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境界清楚、无分叶状结构,则不支持黏液纤维肉瘤的诊断;查见脂肪母细胞可以确诊为多形性脂肪肉瘤。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Subclassification of pleomorphic sarcomas: How and why should we care?[J].Annals of diagnostic pathology,2018,37:118-124.

DOI:10.1016/j.anndiagpath.2018.10.006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