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世界淋巴瘤日|携手共进,精准治疗——专家共话淋巴瘤规范化诊疗现状与挑战

中国医学论坛报 731 评论
[导读] 编辑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晨曦;(实习生Doria对本文亦有贡献)

2019年9月15日,正值世界淋巴瘤日之际,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淋巴瘤之家共同主办、罗氏制药中国支持的第二届“因美而生”世界淋巴瘤日公众宣教活动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成功举办。该活动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淋巴领域权威专家、医护人员、淋巴瘤患者及各界爱心人士,通过多媒体形式的跨界交互,打造我国首个淋巴瘤主题交互式舞台剧,旨在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淋巴瘤患者群体更多关爱,帮助患者树立抗击病魔的信心。

2019世界淋巴瘤日|携手共进,精准治疗——专家共话淋巴瘤规范化诊疗现状与挑战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淋巴瘤的科学认知,科学地向公众阐述目前我国淋巴瘤已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挑战,包括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主任委员史安利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系高子芬教授、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事务部副总裁李玮女士在内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接受了媒体采访,针对淋巴瘤诊疗现状和媒体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现整理精粹内容见下,以飨读者。

沈志祥教授:精准治疗是关键,创新药可及性提高惠及广大患者

沈志祥教授指出,淋巴瘤有80多种亚型,其中大部分亚型的治疗手段以化疗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淋巴瘤诊疗水平的大幅提高,精准治疗逐渐占据领先地位。临床应根据不同的淋巴瘤亚型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最大程度实现疾病治愈,尽力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帮助患者完全恢复至正常生活。

当前,淋巴瘤已成为目前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则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以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为例,上市近20年来,其有效性在国内外已获得广泛肯定;近年通过医保谈判降价后,其可及性显著提高,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最后,沈志祥教授还强调:“未来,多方协作共同促进公众了解疾病、患者间互相交流与鼓励、临床医生间多学科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淋巴瘤的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朱军教授:不断充实“武器库”,推进淋巴瘤规范化诊疗

近年来,我国淋巴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相应的诊疗水平也在逐步提升。淋巴瘤的多学科合作(MDT)、精准诊断以及分层治疗都使其治愈率有了明显提高。以CD20单抗为代表的单克隆抗体的出现,引领肿瘤治疗进入靶向治疗时代,肿瘤治疗“武器库”越来越充实。但由于幅员广阔、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我国淋巴瘤的总生存率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

朱军教授特别指出:“虽然我国淋巴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不能就此止步,与淋巴瘤的这场斗争还会继续下去。在追求疗效的基础上减少治疗费用、最大程度减轻毒副作用,是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非常有信心进一步推进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期望出现更好的药物与治疗方法,提高淋巴瘤的治愈率!”

史安利教授:人文与技术并行,实现淋巴瘤全程、精准管理

史安利教授特别指出:“医疗要和人文相结合。”当下,我国淋巴瘤诊疗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心理状态对肿瘤治疗进程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基于肿瘤患者的迫切需求,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已扩大规模至109个组织,几乎覆盖全国各地。具体到淋巴瘤而言,其病程较长,需要长期、反复接受治疗,在此过程中,同伴(如患者组织)、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非常重要。只有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提高信心,患者才能够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最终回归正常生活。史安利教授呼吁,未来需要癌症康复组织、社会以及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精准、全程的淋巴瘤管理。

高子芬教授:淋巴瘤精准治疗需要病理诊断水平的同步跟进

高子芬教授指出,淋巴瘤的早期治疗效果很好,然而早期诊断往往非常困难。既往,淋巴瘤病理诊断主要是依据病理形态,结合免疫表型基本上可以确定诊断;现在,随着不典型病例的增多,从不同渠道提交到会诊中心的病例诊断难度很大,越来越需要多种检测技术的辅助,如流式细胞分析技术、遗传学检测技术及DNA/RNA检测结果等综合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新技术已经发展到分子时代,细胞形态观察在很多时候还是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诊断信息。所以,我们要深入理解和充分利用好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的理念,开展好淋巴瘤的整合诊断。

李玮女士:潜心耕耘,持续推进血液肿瘤领域长远发展

李玮女士指出,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历经二十年的潜心耕耘,罗氏一直积极与各学会、协会、医院以及患者组织合作,为推动淋巴瘤规范化诊疗进程贡献己力。“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帮助患者坚定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未来,我们也将紧密携手社会各界,继续聚焦血液肿瘤防治。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两款在国外获批上市的血液系统肿瘤药物,已经和各大医院合作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未来争取尽快能够将这些创新药物引入中国市场,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编辑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晨曦

(实习生Doria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