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denoid basal carcinoma,ABC)及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罕见,仅占宫颈癌的1%以下。该组肿瘤具有基底样特征,且常伴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及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后者有时称之为混合性癌。
目前认为,宫颈SCC及大部分宫颈腺癌病因均为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所致,而宫颈ABC、ACC与HR-HPV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要么病例数较少,要么未能直接检测具有转录活性的病毒癌基因E6、E7。有鉴于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专家石海燕等自该单位2011-2018年间的2231例宫颈癌标本中,检索出15例混合性癌(伴ABC样特征的SCC、或伴ACC样特征的SCC)、2例单纯的ABC进行了相关研究,同时随机选择7例基底样SCC(basaloid SCC,BSCC)进行比较,文章发表于近期的《Histopathology》。
临床病理特点
纳入研究的患者共计24例,其中伴ABC样特征、ACC样特征的SCC患者年龄50-72岁不等,中位数66岁,显著高于BSCC患者(39-59岁,中位数53岁,p=0.002)。临床诊疗方面详细信息,敬请查阅原文。所有患者均有随访,时间2-90个月不等,中位数14.5个月,仅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时死亡;该例患者67岁,阴道流血就诊,术前活检诊断为SCC,行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化疗;术后诊断为混合性癌,其中鳞状细胞癌成分60%、小细胞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30%、腺癌10%,FIGO分期IB1期。
组织病理特点
12例混合性癌中为程度不等的ABC样成分及SCC成分;2例单纯性ABC病例中未见SCC成分。ABC样成分常位于深部前缘及肿瘤周边。ABC样成分及单纯性ABC均为典型的小癌巢,周围间质无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基底样细胞形态均一、相对温和,胞质稀少,无核分裂,周边栅栏状。偶有个别病例形成ACC样表现(伴黏液样物质的筛状)。此外,ABC样区域偶见鳞状分化及腺样分化。ABC样成分常和SCC区域混杂在一起,后者的细胞学异型性显著、大量核分裂、周围有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鳞状分化程度不等,自大量嗜酸性胞质、单个细胞角化至角化珠形成均有。有一例为大量BSCC成分(40%)、伴显著肿瘤坏死及角化物所致的多核巨细胞反应。有两例为少量BSCC成分及少量小细胞型非角化型SCC,后者细胞学形态类似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但免疫组化表达p63、不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大部分病例中ABC区域和SCC区域之间存在程度不等的过度,其特点为瘤细胞巢中央为大的非典型鳞状细胞、而外周一圈为形态相对温和、小的基底样细胞并伴间质反应。
图1. 伴ABC样特征的SCC病理所见:由ABC样成分(图A中箭头)及不同分化程度SCC(图A-C)构成的混合性癌。其中ABC样成分为形态温和的小细胞构成巢状,无核分裂(图B);而SCC成分细胞学异型性更显著、核分裂多见(C)。部分病例中,可见细胞学异型性轻微的ACC样区域和ABC样区域混杂在一起(D)。ABC样成分和SCC成分之间的移行区特点为瘤细胞巢中央为大的非典型鳞状细胞、周边为一圈小而形态温和的基底样细胞(图E中箭头)。免疫组化ABC样成分相比SCC成分来说Ki-67增殖指数显著较低(F)、CK7阴性(G)。两种成分均有不同程度CK17阳性(H),p16弥漫阳性(I),高危型HPV-mRNA阳性(J)。不过,ABC样成分中高危型HPV-mRNA的表达要更低。
3例混合性癌表现为具有SCC亚型、ACC样表现的多向分化。ACC样成分多见于肿瘤周边或基底处,这一点与前述伴ABC样特征的SCC一致。其中ACC样成分为实性细胞岛,由于中央有PAS阳性、阿辛兰弱阳性的黏液或嗜酸性物质,因此呈筛状表现。基底样细胞中等大小,细胞核均一,核仁不明显,但与ABC样特征区域相比明显不同,后者核浆比增加、染色质颗粒状,常见核分裂(4-8个/10HPF)。这3个病例中有2例ACC样成分与SCC成分混杂在一起;其中第1例具有非角化型SCC、BSCC,非角化型SCC呈弥漫性生长,但略有结节状,细胞为小圆形,结节间可见短梭形细胞;胞质稀少,细胞核深染,核分裂显著(>15个/10HPF),常见凋亡小体。结节中央多见突然角化。BSCC成分的细胞相对大、胞质更丰富,呈岛状、巢状、小梁状生长,周边呈栅栏状,偶见中央角化。细胞核具有显著多形性,常见核分裂(>12个/10HPF)。可见SCC成分及移行。第2例具有大量BSCC成分,具体为实性巢状及相互连接的小梁状,细胞为不成熟的基底样鳞状细胞,核分裂明显(>20/10HPF)。除这两例之外,另一例除ACC样成分外,还有局灶的实性小癌巢,中央可见真正的管腔形成,核分裂罕见,周围无间质反应,类似ABC成分。所有混合性癌病例中均可见凝固性坏死,仅有一例可见脉管侵犯。
图2. 伴ACC样特征的SCC病理所见:肿瘤具有SCC和ACC样的多向分化(A);ACC样特征的特点为内含黏液样或嗜酸性物的筛状表现(B)。小细胞非角化型SCC呈模糊结节状生长,具有突然角化(C)。瘤细胞胞质稀少,细胞核深染,核分裂多见,常见凋亡小体。BSCC成分为大的多边形细胞、呈岛状生长,周边可见栅栏状结构(D)。图E示ACC样成分中的局灶ABC样成分。ACC样成分Ki-67增殖指数相比SCC来说要低(F);两种成分均程度不等的表达CK7(G)、CK17(H),p16弥漫阳性(I),高危型HPV-mRNA阳性(J)。
7例BSCC病例均为典型表现,细胞为高级别、不成熟的基底样鳞状细胞,排列为巢状及相互沟通小梁状,周边可见栅栏状结构。有3例中存在数量不等的SCC成分。3例可见脉管侵犯,2例累及子宫内膜,1例可见盆腔淋巴结转移。
图3. BSCC的特点为相互交织的小梁状结构,细胞为高级别、未成熟的基底样鳞状细胞(A);免疫组化Ki-67高表达(B),CK7、CK17、p16均为弥漫强阳性(C-E),高危型HPV-mRNA高表达(F)。
免疫组化
ABC样成分/ACC样成分中的Ki-67增生指数显著低于SCC成分(p<0.01);ABC样成分Ki-67增殖指数显著低于ACC样成分(中位数分别为3%、40%,范围分别为1-25%、25%-30%;p<0.05)。两例单纯性ABC病例Ki-67增殖指数极低(1-2%)。
总体而言,相比混合性癌来说,CK17、CK7强阳性且Ber-EP4至少局灶中等程度阳性更多见于BSCC(p<0.005);相比ABC样/ACC样病灶、以及混合性癌中的SCC病灶来说,BSCC中更多见CK7、CK17阳性(p<0.05)。
HPV-RNA原位杂交
12例混合性癌、7例BSCC中均检出了高危型HPV的mRNA信号,且这些病例均为免疫组化中p16弥漫阳性。3例混合性癌、2例混合性癌中的ABC样成分、2例单纯性ABC均未检出。
就混合性癌而言,具有高危型HPV-mRNA阴性ABC样成分的病例更多为早期。混合性癌中高危型HPV-mRNA强阳性表达者分别为3例ABC样区域(3/12,25%)、2例ACC样区域(2/3,66.7%)、8例SCC区域(8/15,53.3%),而7例BSCC癌均为强阳性(100%)。同时,SCC中高危型HPV-mRNA强阳性更多见于进展期患者。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Shi H,Shao Y,Liu Q,et al.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cervical carcinomas with basaloid features[J].Histopathology,2019.
DOI:10.1111/his.13968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