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子宫颈基底样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中华妇产科杂志 1160 评论
[导读] 选自:中华妇产科杂志2019 年1月第54 卷第1期;作者:王利群 王昀 晋薇 曹晨 马亚琪 丁效蕙 刘爱军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北京100853;通信作者:刘爱军,Email:ailiu301@126.com

目的

探讨子宫颈基底样鳞癌(BSC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法

对2013年3月—2018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0例子宫颈B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临床特点:子宫颈BSCC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5~69岁,中位年龄51岁,其中5例为绝经后妇女;临床表现多为阴道异常流血(7例)。10例子宫颈BSCC患者中,5例有HPV检查结果者均为HPV阳性,其中3例为高危型HPV阳性(包括2例HPV 16型阳性);10例患者均行阴道镜检查,其中3例为外生结节状肿物,3例为内生浸润型肿物,4例会诊患者的肿物类型不详;临床分期:5例为Ⅰb1期,1例为Ⅱa期,4例会诊患者的临床分期不详。

(2)治疗:10例患者中,8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或输卵管)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其中6例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2例仅行放、化疗。

(3)病理特点:镜下观,子宫颈BSCC由胞质稀少、核深染的基底样细胞构成,肿瘤呈实性巢团状或岛状,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细胞巢周围的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细胞巢的中央可见粉刺样坏死。子宫颈BSCC与普通型鳞癌、鳞状上皮内病变混合存在。10例患者中,6例有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主要表达p16及鳞癌的标志物如p63、细胞角蛋白(CK)5/6、p40蛋白,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2/2、3/3;少数表达CK7蛋白,其阳性表达率为1/3。

(4)预后:随诊时间为1周~64个月,失访2例;8例随访患者中,3例出现髂骨、肺或皮肤的转移,5例随访期内无复发、转移。

结论

子宫颈BSCC是少见的子宫颈恶性肿瘤,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p16蛋白呈阳性表达;治疗与子宫颈鳞癌相似,根据临床分期行手术治疗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目前认为该病变具有较强的侵袭性,患者预后欠佳。

讨  论

BSCC是1种少见的肿瘤类型,可发生于全身的多个解剖部位,包括下咽、舌根、唾液腺、食管、肛管、前列腺、胸腺、外阴和膀胱等,但起源于子宫颈者少见,迄今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因此,这是一类在临床和病理上易被忽视和低估的肿瘤。

一、子宫颈BSCC的临床特点

2014年前,子宫颈BSCC既未被重视也未作为1个特殊的组织学亚型。WHO在2014年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把子宫颈BSCC归为子宫颈鳞癌的1个亚型,目前对此亚型的认识不足。文献报道,子宫颈BSCC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5~67岁,好发于50~60岁,本研究中年龄最大者为69岁;可有明显的吸烟史[1]和饮酒史;其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流血(多为接触性出血)、阴道排液(白色或血性),晚期患者因邻近组织、器官及神经受累可出现便秘、尿频尿急、下肢肿胀、疼痛等相应症状[2-6];阴道镜检查常可见明显的肿物,呈菜花状或溃疡型。本研究的10例子宫颈BSCC患者中,阴道镜检查时3例表现为外生结节状肿物,3例表现为内生浸润型肿物,4 例会诊患者的肿物类型不详。虽然子宫颈BSCC被认为是侵袭性较强的肿瘤,但其临床数据的积累并不多,只是一些病例报道,因此,需要更多地关注并研究子宫颈BSCC,以明确其生物学行为与类似临床阶段的普通型子宫颈鳞癌是否有所不同。

二、子宫颈BSCC与HPV感染之间的关系

现已证明,HPV感染为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子宫颈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子宫颈腺癌的病因也有类似的结论,70%的子宫颈腺癌HPV 16、18和33型阳性。BSCC与HPV感染之间的关系,在其他生殖器区域如外阴、阴茎、肛门等已被关注[7-9]。柴鸥等[10]报道了1例子宫颈BSCC,发现其HPV DNA阳性。本研究的10例子宫颈BSCC患者中,5例有HPV检测结果者均为阳性,其中3例为高危型HPV阳性(包括2例HPV 16型阳性)。HPV感染与子宫颈BSCC的关系还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积累以进一步证实。

三、子宫颈BSCC的病理特点

1.细胞学:子宫颈BSCC的细胞学涂片中,可见异型性明显的细胞,并见合体样细胞群和小细胞组成的碎片,胞质较少,胞核拥挤、重叠,呈圆形至卵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粗糙,但分布均匀[11]。在一些细胞核中,可观察到不甚清楚的核仁。有文献报道,细胞学涂片中可见反应性增生、ASCUS、鳞癌细胞等[10-13]。本研究的10例子宫颈BSCC中,5例有细胞学检查结果,其中1例为ASCUS、2例为ASC-H、1例为HSIL、1例正常,与文献报道的结果较为一致。

2. 组织学:与身体其他部位的BSCC一样,子宫颈的BSCC主要由巢状不成熟的基底样鳞状细胞组成,肿瘤细胞似HSIL细胞,深染,大小不一;胞质稀少,可出现单个细胞角化,但角化珠罕见;核多形性明显,核分裂指数高;肿瘤细胞巢的中央常见地图样或粉刺样坏死,细胞巢周围的肿瘤细胞呈特征性的栅栏状排列;部分患者可伴发HSIL[11],也可伴神经内分泌分化[13]。本研究的10例子宫颈BSCC患者中,其中3例与普通型鳞癌伴发,1例与神经内分泌癌伴发,3例在肿瘤表面可见HSIL。因此,病理诊断时,小的活检标本可能会导致诊断困难;相反,较大的标本如锥切标本或子宫全切除标本,因标本量足够更容易确诊。

3. 免疫组化:目前,子宫颈BSCC免疫组化的相关研究较少,只有部分病例报道,子宫颈BSCC细胞可表达上皮性抗原(EMA)、广谱CK。Kwon等[14]报道了1 例子宫颈BSCC 患者,其p63 蛋白阳性,而S-100 蛋白阴性。Majhi 等[13]报道了1 例子宫颈BSCC伴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高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CK34βE12)、CD57、波形蛋白(Vim)、嗜铬素A(CgA)、突触素(Syn)呈阳性表达,EMA、CK19、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呈灶状阳性表达,CD56、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 1)、癌胚抗原(CEA)、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C-kit)呈阴性表达,Ki-67和p53蛋白呈强阳性表达。柴鸥等[10]报道了1 例子宫颈BSCC 患者,其CEA、CK14、CK、CK19、CK5/6、p53及p63蛋白呈阳性表达,Ki-67为50%阳性,而Vim、CK8/18、Syn、CgA、CD56、p16蛋白均为阴性。本研究的10例子宫颈BSCC患者主要表达鳞癌的标志物如p63、CK5/6、p40,其中3例检测CK7蛋白者中1例呈阳性表达,2例检测CK5蛋白、3例检测p40蛋白、3例检测p16蛋白的患者均呈阳性表达,5例检测Ki-67者其表达水平均较高(均>75%阳性)。同样,BSCC的免疫组化特点仍然需要积累更多的病例以进一步总结。

四、子宫颈BSCC的组织学发生

子宫颈储备细胞是1种未分化的多潜能细胞,位于子宫颈黏膜表面和腺体的柱状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具有增生和分化为柱状和鳞状细胞的能力。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也可向不典型细胞方向增殖。现已证实,子宫颈的鳞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内病变及鳞癌均与子宫颈鳞柱交界处的储备细胞有密切的关系,BSCC作为子宫颈鳞癌的特殊亚型,推测其同样起源于储备细胞,但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国内、外没有相关的文献报道,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五、子宫颈BSCC的鉴别诊断

子宫颈BSCC主要与普通型鳞癌、腺样基底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神经内分泌癌和腺鳞癌鉴别。其中,腺样基底细胞癌常无临床表现,多为体检时发现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而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多无肿物;其他类型的肿瘤与BSCC的临床表现及阴道镜检查均无明显差异,主要靠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加以鉴别。

六、子宫颈BSCC的治疗及预后

子宫颈BSCC被认为具有较强的侵袭性,但支持这一生物学行为的证据目前尚不充足,仍需要大量临床数据的积累,这些数据将有助于确定这些罕见肿瘤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对子宫颈BSCC的治疗尚无规范方案,临床治疗基本依照子宫颈鳞癌的治疗方案,根据临床分期采用子宫广泛性切除术联合放、化疗。因子宫颈BSCC的生物学行为与普通型鳞癌有显著差异,故积累病例并进行长期随访非常重要。本研究显示,10例子宫颈BSCC中,8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或输卵管)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其中3例术后行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2 个疗程,1例行长春新碱+丝裂霉素+顺铂方案化疗1个疗程,1例行术后放疗,2例外院会诊患者的化疗情况不详;1例患者子宫颈活检时即已发现肺、髂骨的转移,未行手术治疗,直接予放、化疗;1例患者因自身原因未行手术治疗,仅进行了放、化疗。有学者报道了2例子宫颈BSCC,分别随诊8、12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12,14]。本研究的随诊时间为1周~64 个月,失访2 例;8例随访患者中,3例出现髂骨、肺或皮肤的转移,5例随访期内无复发、转移。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文献总结分析了10例子宫颈B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虽然无法确定BSCC的确切发病原因、临床进展的快慢及预后,但希望通过本研究可引起更多的临床及病理医师对本类型肿瘤的重视,更多地积累相关的临床、病理及随访数据,以利于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