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抗癌协会联合志诺维思推出“中国肿瘤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计划,挖掘历史数据,提高病理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我国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肿瘤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肿瘤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被肿瘤科医生奉为金标准的病理诊断,亟待对历史数据进行规范化评估来发现问题,并结合新型肿瘤临床治疗趋势,推出符合临床要求的新一代病理诊断标准体系。
自2017年8月开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先后启动“中国肝癌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和“中国肺癌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两个项目。一年后,在2018年8月19日的中国肿瘤学大会上,中国抗癌协会正式联合志诺维思共同启动了“中国肿瘤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回顾中国近五年来十大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报告及病理图像数据,研究该领域病理流行病学特点,评估病理诊断现状和规范化水准,发现目前诊断体系中的问题,并为制定新一代病理诊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撑。
“今天,在CACA的‘中国肿瘤学大会’上,恰逢中国医师节,我们很高兴正式与志诺维思公司签约,正式启动至少十个癌种的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也就是中国肿瘤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计划。未来,包括中国特色癌种的鼻咽癌在内的多种肿瘤都将落地。”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主委杜祥教授在与志诺维思的合作签约启动仪式上激动地发表致辞。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主委杜祥教授
01.众说:收集数据目的是发现问题
病理被视为医学之本,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实现精准医疗中的最重要一环。一方面,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组织和血液循环DNA的检测作为新一代病理检测引起了临床极大的关注;而另一方面,病理界亟需在规范已有诊断体系的基础上迎接新的肿瘤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的临床需求。
然而国内病理科却时常因为工作压力大、培养周期长、科室创收低等原因,面临医生极度缺乏的现状。这一现实矛盾倒逼病理科应用信息手段来规范标本处理,病理诊断质量管理,病理诊断,优化病理实验室工作流程等问题。面对种种挑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意识到希望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病理数据进行收集和回顾分析,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杜祥教授看来,病理数据不仅包括病理诊断报告,还包括病理在内的检验、影像、随访甚至是遗传信息,“利用好肿瘤大数据资源,对于促进病理学科建设,提升我国整体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杜祥说。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西京医院病理科主任王哲提到,大数据将对病理新标准、新规范的产生发挥作用。王哲建议,收集肿瘤病理数据时,不仅需要关注肿瘤病理数据本身,还应关注对肿瘤患者随访和治疗效果的相关数据。“数据收集是一大难题。”王哲认为,未来病理将逐步进行分子时代,现在应该开始注重二代基因测序数据的收集。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病理学组组长、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主任丛文铭教授补充道,在获得有效数据的基础上,肿瘤病理数据研究还需要专业化技术平台的支撑,同时也应该遵医院的伦理审核、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丛文铭告诉健康界,肝癌项目在整个数据收集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及各医院伦理审核流程,各成员单位采取自主自愿的原则参与,既可以与项目成员协作,还可以得到自身数据的规范化评估报告和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因此都非常积极。
据丛文铭介绍,2017年8月,“中国肝癌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包括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31家三甲医院参加。截至2018年8月,该项目共收到9.1万例数据,完成两次质量控制,有效数据达6万多例。为了实现数据的全面性和专业化,项目还设计了患者基本信息表与血清生化报告单、影像检查报告单、病理诊断报告单、分子检测报告单,便于录入各种类型的数据。
“中国肺癌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刚刚启动三个月,目前处于数据收集和整理阶段,各单位参与非常踊跃,目前已经收集了10万余份病理信息。如何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数据,是开展病理数据研究的首要工作。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能够暴露病理诊断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肺癌学组组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林冬梅教授告诉健康界。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鼻咽癌学组组长、中大肿瘤病理科主任云径平教授同样认为,精准医学大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够提高疾病预防和诊断水平,病理信息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是其中关键一环。云径平建议从优势病种出发,建设病理大数据平台,开展病理规范化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如果能够将手术治疗与预后标准结合起来,在数据指标中加入预后指标,可将其作为评判医生手术效果的标准。”
02.实践:数据分析为了落地新的
病理规范体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主任委员杜祥认为,“三分”数据、“七分”分析、“十分”应用。在数据收集之后,处理、分析和应用是关键。志诺维思推出的“抗癌登月”平台,正是服务于肿瘤精准医疗的专业大数据和科研协作专业技术平台。
2017年,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志诺维思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中国肝癌肿瘤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今年二季度,“中国肺癌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也已经“上马”。从目前的数据收集工作来看,一年内已经得到了全国19个省的46家三甲医院的积极响应,总病例收集量达到了20万份,参与单位积极踊跃。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已经开始运用志诺维思提供的“抗癌登月”平台来进行下一步处理、分析和挖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主委杜祥教授
杜祥表示,在“中国肿瘤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计划中, “抗癌登月”平台主要帮助解决病理文本和图像的处理分析两方面内容。对于病理文本,“抗癌登月”的平台主要实现结构化,同时帮助流行病学分析和报告规范化评估;对于病理图像,“抗癌登月”的平台主要帮助协会分析抗体性能和专家读片的差异并形成典型标注集合,然后在运用人工智能来形成标准读片辅助体系,最终形成各瘤种的病理规范化诊断体系。目前第一阶段主要在解决病理文本的问题。
进展一:肝癌病理大数据项目
“该项目希望以病理数据分析为切入点,来评估目前肝癌的诊断规范水平和流行病学特点。”丛文铭告诉健康界,肝癌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以《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为导向,希望通过数据研究,了解我国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推广应用实际成效。
该项目选取了肝癌标本“七点基线取材”方案和微血管侵犯(MVI)病理分级等新概念作为研究指标。研究报告初步显示,2015年,我国“七点基线取材”方案应用率几乎为零,目前,参与项目的31家医院几乎已经全部实现。
丛文铭表示,病理数据研究的另一成果是建立中国肝癌病理数据库,并为医院开展课题研究和建立新规范体系提供依据。目前借助志诺维思的“抗癌登月”大数据平台,该项目已经完成全部病理文本数据的结构化、规范化初步评估,和流行病学的初步分析工作。“下一步,将根据研究结果发表相关论文。我相信研究成果会为今后的肝癌病理诊断共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进展二:肺癌病理大数据项目
继肝癌之后,2018年5月,中国肺癌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正式启动。目前,项目已经收集到了来自19家三甲医院的10万份病例信息。首先,医院需要申请在协会的认可下申请到“抗癌登月”平台的账号并在脱敏后上传数据,平台则能对原始数据进行评估,并对数据进行质控与合并,然后进行结构化处理。
与肝癌病理数据研究项目相同,肺癌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按照统一指标体系收集数据。据林冬梅介绍,肺癌病理数据研究主要关注患者基本信息、致病因素信息(肿瘤家族史、吸烟史)、病理检查信息、分子检查信息、术后治疗信息和预后信息。
“规范化指标分析能够表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之间的数据差异。”林冬梅强调,整合数据结果显示,男性鳞癌比例高于女性,女性腺癌比例高于男性。类似研究结果不胜枚举,例如PD-L1阴性病例中EGFR突变比例高等。
03.未来:形成中国肿瘤病理诊断
规范化体系
杜祥强调,肝癌与肺癌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的探索,对肿瘤精准医学多中心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未来的三年中,抗癌协会将致力于收集至少十种肿瘤的近五年诊断数据,通过分析形成新一代肿瘤病理诊断规范体系,这都离不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支撑。因此协会的工作重点也会重点围绕肿瘤病理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应用展开工作。
杜祥表示借助志诺维思的“抗癌登月”平台,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发起研究项目,不仅仅在于产出研究成果本身,而是由这一系列项目孵化出的病理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的病理诊断新规范体系。相信这一新规范体系的推出能对提升我国肿瘤精准医疗的诊断水平,帮助更多的医院提高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并最终回馈广大的肿瘤患者群体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次‘中国肿瘤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得到了中国抗癌协会的支持,以及国内著名学者樊嘉院士、卞修武院士、金力院士、步宏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委周俭院长等主委专家的大力支持,这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和鞭策。”杜祥说。
04.关于志诺维思(Genome Wisdom Inc.)
志诺维思是由真格和君联等国内医疗专业领域知名机构投资的一家掌握人工智能和生物信息科技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志诺维思致力于构建中国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及产学研生态云体系——“抗癌登月”。通过为医疗机构的搭建肿瘤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综合云体系,与肿瘤临床研究机构共同探索提升肿瘤精准医疗的数据标准化、诊断智能化、治疗精准化的道路,运用数据推动医疗应用转化最终落地。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