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病理诊断处处坑-原发 vs. 转移

强子 华夏病理 970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作为临床病理医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确诊病变性质,具体如是否为肿瘤性病变、良恶性等;肿瘤性病变诊断中,极为关键的结论之一则是需判定病变为原发、还是转移!需要提醒的是,“疾病不会总是按照书上说的那样去发生”,因此病理医师日常工作中,需时时刻刻注意转移性肿瘤的可能!

近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杂志报道了一例肾癌转移至胆囊的病例。鉴于胆囊标本在临床病理实践中经常遇到,但肿瘤转移至胆囊者极为罕见,为帮助大家提高警惕,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病例展示

患者男性,74岁;9年前腔镜下行右侧肾脏肿瘤根治术,病理诊断为2级透明细胞癌,分期T3bN0M0,后续未进行化疗,每年定期随访,CT检查发现胆囊息肉0.7*0.7cm。患者无症状。1年后(2017年)复查CT见息肉增大至1.7*1.3cm;进一步行MRI检查,病变在T2加权相为低信号,T1加权相为高信号;增强检查见病变起自胆囊壁外层并向内凸起,轮廓不规则。胰体部也可见T1加权相低信号、T2加权相稍高信号的结节,约1.5*1.2cm。胸部CT及骨扫描未见显著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显著异常。 

病理诊断处处坑-原发 vs. 转移图1. 腹部MRI,胆囊体部可见1.7*1.3cm外生性肿物,增强检查可见肿物起自胆囊壁外层,并向内凸起,轮廓不规则(左图红圈所示);T2加权相为稍高信号(右图黑圈所示);同时胰腺体部可见T2加权相稍高信号结节(右图白圈所示)。

病理诊断处处坑-原发 vs. 转移图2. MRI中,胰体部可见T1加权相低信号的结节,大小约1.5*1.2cm。

1月后,患者行腔镜下胆囊切除,同时术中在超声引导下对胰腺结节进行评估。手术切除的胆囊标本病理检查,加做免疫组化后确定为转移性透明细胞癌,来源为肾脏。

病理诊断处处坑-原发 vs. 转移

图3. 胆囊标本大体所见,胆囊体部可见一境界清楚的息肉样肿物。

病理诊断处处坑-原发 vs. 转移图4. 胆囊病灶镜下所见,黏膜局灶可见溃疡,胆囊壁内可见大量透明细胞占据。

病理诊断处处坑-原发 vs. 转移图5. 胆囊壁内肿瘤免疫组化,CD10(左)及RCC(右)均为阳性。

术中超声引导下对胰体结节的评估结果如下:直径约14mm的实性卵圆形结节,低回声,均质;接近脾静脉。穿刺细胞学提示透明细胞癌。针对该病灶,进行分割立体定向放疗,共计40Gy。放疗1年后,患者病情稳定。

讨论

肾细胞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肺、骨、肝脏、淋巴结、肾上腺、脑。文献数据表明,约1/3的病例在确诊时即有转移灶,另有30%会逐渐出现转移性病变,约10%出现远期转移,甚至有些在肾脏切除10年后才出现。

胆囊肿瘤的诊断相对需鉴别转移性的情况并不多见,大部分为胆囊原发的腺瘤或腺癌。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胆囊最常见的依次为胃部原发肿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癌。文献中肾细胞癌转移至胆囊者有五十余例,但大部分为尸检时才得以诊断,因此对这种情况下的诊断、治疗和随访,尚无明确规范性意见。

与原发的胆囊癌相比,肾细胞癌转移至胆囊者多见于男性,组织学类型以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为主,且伴胆囊结石者相对少。胆囊转移性病变大部分表现为息肉状或带蒂病变。腹部病变辅助检查应用最广的方法为CT,但对于鉴别胆囊病变为原发或转移来说,帮助并不大。按照2015年的一篇文献,应根据胆囊“息肉”的恶性风险来实施不同的处理:息肉大于10mm者应手术切除,小于4mm者可每2-3年随访一次;4-10mm的息肉则应根据息肉是否单发、是否有蒂、患者年龄来综合评估。按照本文病例及相关文献,有肾细胞癌病史的患者似乎也应考虑手术切除。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Alves Ribeiro M,Petersen da Costa Ferreira C,de Lucia Hernani B,et al.Uncommon site of metastasis from renal cell carcinoma: Case repor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2019,56:45-48.

DOI:10.1016/j.ijscr.2019.02.013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