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原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宣传部
大家都知道一份真实可靠的病理报告对于刚刚确诊的癌症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牵扯着他们后续的治疗方向。那么,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病理报告不是“立等可取”的呢?大多数的病理实验室就像飞机的黑匣子一样,至关重要却不为大众所知,所以今天晓爱就带大家走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被称为肿瘤诊断金标准的科室,揭秘这一纸病理报告背后经历的重重关卡。
巨检室:取材
病理报告的第一道关卡——巨检室。这里不是厨房,却有冰箱、案板、刀剪等器具。每天,巨检室都会陆陆续续收到各个科室送来的从手术中切除的组织。收到的标本首先会在电脑上进行登记并且签字存档。
在入档之后医生会使用固定液将其固定十二小时以上,从而保证固定液完全固定组织,防止组织内部自溶。所谓取材,俗称“切肉”,取材医生需要从组织中将病变部位按取材规范切取成大约2x2x0.3厘米的组织块,基本每一刀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操作要求,需要医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随时观察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变的范围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帮助初步判断病变情况。
巨检室一共配备了6位医生,每位医生平均每天的取材量都在400个组织块左右,另外还有记录人员和辅助人员帮助完成标本的记录归档。
小小的巨检室里,永远不会缺少她们忙碌的身影。从早上到下午不间歇的工作强度所消耗的体力与精力都不亚于一个刚刚参加完马拉松长跑的运动员,这也导致取材医生在每天的工作结束后都要休息两三个小时才能缓过神来。取完材的组织将被放入专门的小盒子完成包埋后送往制片室进行脱水处理。
制片室:脱水&包埋
这个大家伙就是全自动脱水机!为了将组织与石蜡完全融合在一起,整个脱水过程需要过夜。这些脱水机平均每天能完成的脱水组织约有2000多个!在脱水完成后将由技术人员进行包埋工作。
制片室:切片
你觉得到这就结束了吗?并没有。我们还缺少决定“最后判决”的重要前提——病理切片。技术人员需要将蜡块切成厚3个微米左右的组织白片,在其中选取最好的切片,贴在载玻片上。一个蜡块平均转动30下才可以得到一张合格的切片,而一个技术人员每天的工作量大约在180个蜡块,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每人每天需要转动仪器5400次。
制片室:染色
切片完成后依旧不能马上进行显微镜观察,因为刚刚切除的组织片没有颜色,在显微镜下无法辨别细胞的形态结构。所以还需要进行染色处理。在染色之前先将组织片放入规定的染色架中,进行烤片去蜡防止脱落。一架切片(30张)的染色过程大约需要45分钟。染色完成后将由技术人员核对病理申请单与对应的切片,核对完成后进行出片。
阅片
都说这是影像科医生眼中的世界:
这是外科医生眼中的世界:
而病理科医生眼中的世界是这样的:
阅片通常需要经过初诊医生和复诊医生的双人两级诊断。根据诊断及临床治疗的需要,标本会被安排进行分子检测。检测免疫组化主要是针对蛋白层面,而分子处理则是针对基因层面的检测。如遇疑难病例还要经过高级医师间讨论,才能得出最终诊断结果。疑难病例的报告将综合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的结果,打印后由两级医生签字。至此,一份完整的病理报告才能诞生出炉。
一直以来,病理诊断被誉为肿瘤治疗的“金标准”,它的精确与否直接关乎肿瘤良恶性的判定及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医院的肿瘤病理实力较为薄弱,对于疑难病理的诊断往往缺乏有效的技术能力手段。“要不您去肿瘤医院病理会诊中心会诊一下吧!”通常患者都会被告知这么一个结果。
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和外省市的患者,为了“一纸病理报告”,通常需要来院排队、等候数日甚至数周才能获得会诊结果。针对这一痛点和难点,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了病理“云会诊”平台,并与宝山区仁和医院、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江都人民医院完成技术平台建设和衔接。会诊申请的医联体医院在请求会诊过程中,只需上传高清的病理切片扫描图像和病史相关资料,即可由肿瘤医院对应的亚专科病理科医生做出会诊意见,免去了患者拿着病理切片千里迢迢来沪寻求病理会诊的情况。这样,更多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学科全国排名首位的优质医疗服务啦。
策划:宣传部
编辑:刘雁冰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