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强子 华夏病理 4367 评论

编译整理:强子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源自内皮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每百万人每年不足1例,因此相对罕见。患者年龄分布范围较广,文献中12岁至93岁者均有。该肿瘤可发生于不同器官及软组织,最常见于肝脏及肺部,尤其好发于女性。发生于肝脏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程及预后很难预测,具体可能介于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之间。确诊时患者一般处于进展期。发生于肝脏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检查非常关键,但有时可能与良性病变或转移性病变无法准确鉴别。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西班牙卡斯特隆大学医学院(General University Hospital of CastellonLlueca等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杂志报道了一例以肝外病灶为首发表现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了简单讨论。

病例展示

患者女性,23岁,无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发现盆腔左髂窝处肿瘤。体检左髂窝处触及约9cm可移动包块,考虑来自附件的纤维性肿物。患者不饮酒、不吸烟,无其他内科或外科疾病。

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前倾位,子宫内膜呈增生表现,卵巢正常;肿物大小9cm,与子宫无明显相关。盆腔MRI检查见9cm半实性肿物,符合带蒂的纤维性病变、或腹膜后原发病变。腹部CT门静脉相见6.5×5.5cm盆腔肿物,似起自左侧卵巢。病变以囊性为主,伴实性成分,符合卵巢囊性肿瘤。腹膜后及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腹水。肝实质内可见多个肿物,考虑为转移性病变。其余未见显著异常。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1. 腹部CT,门静脉相,盆腔内可见肿物(蓝色箭头所示),且肝脏内可见多发病变。

实验室检查CEACA12-5CA19-9均无异常,AFP、睾酮、脱氢异雄酮、δ-4-雄烯二酮无异常。经讨论后,妇科肿瘤专家组决定对肝脏病变进行粗针穿刺活检,以判定是否为进展期卵巢癌。病理结果回报:血管源性肿瘤,符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综合上述情况,决定对患者进行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肝脏肿大且肝实质内多发病变,同时查见一个起自大网膜大血管的肿瘤。行网膜切除术并切除该肿物。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2. 网膜上伴大血管的肿瘤;肝实质内病变。

术后病理学检查,肿物肉质样,部分为血性表现及灰白区。病理镜下观察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vimentin阳性,PR局灶弱阳性,ER阴性,AE1/AE3CK8/18C-kiyEMA均阴性;核分裂每十个高倍视野小于1个。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3. 网膜肿物免疫组化,CD31阳性。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4.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典型表现(非本例)。

明确诊断后,由于肝脏为多发病变,因此未行肝脏切除;6个月后成功实施肝移植。

讨论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肿瘤,主要发生于中年左右的女性,男女患者比例约为2:3。大部分患者可能并无症状,部分病例可能在右上腹会有非特异性疼痛、肝脏肿大、体重减轻。目前该病确切原因尚不清楚。

相关检查方面,84%以上的患者会有肝功能改变,AFPCEA稍升高。超声表现为低回声病变,也可表现为混合型改变甚至高回声病变;CT则为低密度病变。

常规组织学诊断有一定难度,需考虑到的鉴别诊断相对较多,如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癌、血管肉瘤等。该肿瘤组织学上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分枝状排列,间质伴炎症细胞。肿瘤可侵犯肝脏正常结构,常伴钙化及硬化性改变。免疫组化表现为血管内皮方向分化(99%的病例VIII因子阳性,94%的病例CD34阳性,86%的病例CD31阳性)。

如前所述,该肿瘤的病程及疗效很难准确预测。未治疗患者中50%生存时间超过5年,转移性病变貌似也不会影响生存率。单发、或病灶数量较少的患者可手术切除。大部分均为病变范围较广泛的患者,需进行肝脏移植,且存在转移并非肝移植的禁忌症。放、化疗并不会显著影响疾病的病程。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Llueca A,Piquer D,Maazouzi Y,et al.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A great mimick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2018,53:25-28.

DOI:10.1016/j.ijscr.2018.10.013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