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容易误诊的淋巴组织病变之淋巴滤泡增生

医学论坛网 12138 评论

淋巴结肿大所影射出来的病变非常复杂,但最为关键的是对其良恶性病变的判断。正确诊断是合理化、个体化治疗的前提与关键,病理诊断则成为制定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在病理中,淋巴结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滤泡性病变,而良、恶性病变总是难以辨别,需要病理医生合理利用多方面信息,作出正确的诊断。

临床病史的重要性

临床信息包括关于患者疾病进展的详细信息和相关辅助检查信息,可让病理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完整的临床信息可帮助病理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疾病类型,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服务。以下重点介绍在滤泡性病变中,临床信息对病理医生的重要性。

恶性滤泡性病变 恶性滤泡性病变(滤泡性淋巴瘤)往往见于成年人,儿童少见。患者淋巴结肿大的病史相对较长,病情进展较缓,患者在就诊时往往发现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体重减轻、盗汗等B症状;病变早期血象无异常改变,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MG)可升高。

良性增生性滤泡病变 良性增生性滤泡病变在各年龄段均可出现,患者淋巴结肿大速度较快,很少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等症状;但患者病变持续时间往往不长,不出现体重减轻、盗汗和LDH、β2-MG水平升高等情况。

病理形态学是诊断基础

每位病理医生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与总结,才能对病理形态学的把握有一定体会与认识。作为病理诊断的前提与基础,形态学是病理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淋巴结病变是病理领域中较为复杂多变的类型,在如何认识良恶性滤泡性病变的形态学改变方面,需注意以下几点。

容易误诊的淋巴组织病变之淋巴滤泡增生

正常淋巴滤泡的形态与分布模式 正常淋巴结的滤泡分布往往是散在的,排列并不拥挤,滤泡大小不一,可见淋巴结的被膜下窦及髓窦,各种滤泡均保存其固有的形态学特征,境界清楚(图1)。淋巴滤泡实际上包括了两种滤泡,即初级滤泡和次级滤泡。初级滤泡是未经受抗原刺激的滤泡,主要分布在淋巴结被膜下(图2);次级滤泡是初级滤泡经受抗原刺激后进一步生长而成,主要分布在皮质和髓质区域(图3)。

容易误诊的淋巴组织病变之淋巴滤泡增生

肿瘤性滤泡的形态与分布模式 滤泡性淋巴瘤(肿瘤性滤泡)是由滤泡中心(生发中心)B细胞构成的肿瘤,通常至少会伴有部分滤泡样结构。典型的滤泡性淋巴瘤在结构上表现为大量拥挤增生的滤泡,滤泡“背靠背”,大小相对一致(图4)。与正常次级滤泡的形态不同,肿瘤性滤泡的套区不明显或消失,生发中心内的明暗区域分界消失,滤泡内常缺乏“星空”现象(图5)。滤泡内以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为主,有时滤泡外及脂肪组织内均有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浸润(图6)。容易误诊的淋巴组织病变之淋巴滤泡增生

形态学上易误诊的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遇到被误诊为滤泡性淋巴瘤的滤泡反应性增生病例,或将大量初级滤泡误认为肿瘤性滤泡(图7)的情况,从而作出错误诊断。分析原因发现,初级滤泡缺乏套区,其内细胞较小,在形态学上似乎与肿瘤性滤泡有相似之处;但通过仔细观察可发现,这些滤泡在结构上缺乏滤泡性淋巴瘤的特征,即滤泡排列并不拥挤,滤泡不变形;结合免疫表型可更好地证实(图8、9)。

免疫表型是诊断依据

淋巴结属于免疫器官的一部分,通过对淋巴结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可更好地理解良恶性病变。免疫组化(IHC)染色是反映免疫表型的一种重要技术,且被病理医生广为接受。

容易误诊的淋巴组织病变之淋巴滤泡增生

正常淋巴滤泡的免疫表型 淋巴结通常由B细胞区域和T细胞区域构成,滤泡是B细胞所在区域,副皮质区和滤泡间区是T细胞所在区域,髓质区混有T细胞和B细胞(图10)。初级滤泡及次级滤泡内均含有CD21阳性滤泡树状突细胞,CD21染色可清楚显示出滤泡的分布。次级滤泡内含有经受抗原刺激的生发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正常情况下表达CD10、BCL-6,不表达BCL-2。但须注意,初级滤泡BCL-2染色阳性(图8)并不能作为诊断滤泡性淋巴瘤的依据,此时,如何正确判断初级滤泡就显得异常重要,需结合形态和其他免疫标记:初级滤泡内无生发中心,故CD10和BCL-6染色为阴性;当看见一些滤泡表现为CD10阴性(图9)、BCL-6阴性、BCL-2阳性时,往往提示为初级滤泡,而非肿瘤性滤泡。

肿瘤性滤泡的免疫表型 滤泡性淋巴瘤为B细胞病变,CD20染色显示弥漫阳性,滤泡内及滤泡间区均可见较多细胞阳性(图11);CD21染色显示大量增生的球形或不规则滤泡树突细胞网,提示滤泡大量增生并排列紧密;BCL-2染色弥漫阳性,滤泡内弥漫阳性(除外初级滤泡和仅切到套区的次级滤泡);CD10、BCL-2主要表现为生发中心内细胞阳性,呈结节状,有时结节外及结外的脂肪组织内均可见CD10(图12)、BCL-2阳性细胞,提示肿瘤细胞已浸润出来,进一步提示为肿瘤性病变。

总之,淋巴滤泡性病变是常见病变,也是容易误诊的病变。但只要将病理形态与临床信息、免疫表型甚至分子遗传学技术结合起来,认真仔细地分析病例,就可尽量减少误诊和漏诊,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来源:医学论坛网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 北京临床医学研究所淋巴瘤诊断研究中心 谢建兰 周小鸽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