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理是皮肤病学的一个大方向,它有自身以一套体系,通常入门比较困难。
不过入门也是有一些技巧的,例如,我们可以先学习皮肤病理的基本病理改变;可以先学习相对简单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并学习炎症性皮肤病的模式诊断法;可以学习常见和重要疾病的主要/基本病理改变,不断积累,逐渐扩展。
除此之外,学会正确辨认组织病理中的细胞形态,也是“快速入门”的技巧之一。对此,本文精选了40多张皮肤病理图片,并用各色箭头标明了不同细胞,一起来长知识。
图1. 正常皮肤:颗粒层细胞(↗↗)、棘细胞(↗↗)、基底细胞(↗↗)、黑素细胞(↗↗)
图2. 正常皮肤:颗粒层细胞(↗↗)、棘细胞(↗↗)、基底细胞(白色箭头↗↗)、血管内皮细胞(黑色↗↗)、黑素细胞(↗↗)
图3. 正常皮肤:皮脂腺细胞
图4. 顶泌汗腺(大汗腺):“断头分泌” (↗↗)
图5. 大疱性类天疱疮:大量嗜酸粒细胞(↗↗)
图6. 妊娠期类天疱疮:嗜酸性海绵水肿中大量嗜酸粒细胞(↗↗),散在淋巴细胞(↗↗)
图7. 疱疹样皮炎:早期皮损,中性粒细胞(↗↗)浸润
图8. 疱疹样皮炎:真皮中性粒细胞(↗↗)及核碎裂(↗↗)
图9. 棘层松解细胞(↗↗)、红细胞(↗↗)
图10. 天疱疮:棘层松解细胞(↗↗)和红细胞(↗↗)
图11. 落叶型天疱疮:嗜酸性海绵水肿(↗↗)
图12. 副肿瘤性天疱疮: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胶样小体(↗↗),密集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
图13. IgA天疱疮:水疱内含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
图14. Hailey-Hailey病:早期皮损见特征性的“倒塌的砖墙”外观(↗↗)
图15. Darier病(毛囊角化病):早期皮损,见大量圆体(↗↗)
图16. Darier病(毛囊角化病):显著圆体(↗↗)及谷粒(↗↗)
图17. 皮肤癣菌病:表皮大量菌丝(↗↗)
图18. 淤积性皮炎:大量新鲜血管形成,大量含铁血黄素(↗↗)
图19. 斑块期银屑病:扭曲扩张的毛细血管(↗↗)
图20. 进展期银屑病:早期皮损,灶性角化不全,海绵水肿,毛细血管扩张(↗↗)
图21. 消退期银屑病:网篮状角化过度,灶性角化不全,毛细血管扩张,真皮乳头层淋巴细胞浸润(↗↗)
图22. 扁平苔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和胶样小体(↗↗)
图23.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图24. 慢性苔藓样糠疹: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噬黑素细胞(↗↗)
图25. 淋巴细胞浸润症:密集小淋巴细胞浸润
图26. 色素性紫癜: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渗(↗↗)
图27. 金黄色苔藓: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显著红细胞外渗(↗↗)
图28.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肉芽肿性浸润,大量多核巨细胞(↗↗)
图29. 非典型面部类脂质渐进性坏死:肉芽肿,大量多核巨细胞(↗↗)
图30. 渐进性坏死性黄瘤:Touton巨细胞(↗↗)
图31. 创伤性脂肪坏死:显著含铁血黄素沉积(↗↗)
图32. Zoon龟头炎:海绵水肿,密集浆细胞(↗↗)浸润
图33. 尖锐湿疣:挖空细胞(↗↗),不规则核及空泡化细胞浆
图34. 一期梅毒: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图35. 结节性黄瘤:均一的黄瘤细胞(↗↗),表现为苍白泡沫状细胞浆和小的囊状细胞核
图36. 扁平黄瘤:除了黄瘤细胞(↗↗),还可见散在淋巴细胞(↗↗)
图37. 弥漫性体血管角质瘤:真皮乳头层扩张的血管腔,内含红细胞(↗↗)
图38. 淀粉样变性:角质增生,棘层肥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嗜酸性小片状物质。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可见色素失禁(↗↗)
图39. 结节性皮肤淀粉样变:大量浆细胞浸润(↗↗)
图40. 发疹性药物反应:海绵水肿,角化不良(↗↗),界面改变,淋巴细胞(↗↗)移入表皮
图41. 荨麻疹型药疹:显著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伴单个嗜酸粒细胞(↗↗)
图42.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表皮内脓疱(↗↗),棘层松解
图43. 浅表性肉芽肿性脓皮病:多核巨细胞(↗↗),多量浆细胞(↗↗)
图44. Sweet综合征:真皮乳头中性粒细胞(↗↗)微脓肿
图45. 虫咬反应:密集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
图46. 荨麻疹:水肿和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
图47. 嗜酸性蜂窝织炎: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累及皮下脂肪
图48.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显著红细胞外渗(↗↗)
图49. 寻常疣:挖空细胞(↗↗)
图50. 传染性软疣:细胞浆内包涵体几乎充满整个细胞(↗↗),并压迫核
图51. 花斑糠疹:角化过度和小的嗜碱性孢子(↗↗)
图52. 毛霉病:菌丝(↗↗)宽大,无分隔,呈90°分支
图53. 着色芽生菌病:棕色孢子(↗↗)
注:所有病理图片均引自专著:McKee's Pathology of the Skin, 4th Edition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