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病理医生:幕后的生命守护者

福建日报 1326 评论

大多数工作时间里,他们都盯着显微镜下的方寸之地,在看似抽象的图案中探寻疾病本质;经他们签字的诊断书,决定了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处置方案;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岗位上,却被誉为“医生的医生”

自北京协和医院成立病理科以来,临床病理学在我国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了弘扬病理老前辈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传承精神,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等联合组成“中国病理人足迹”寻访组,分赴我国各地,探访为中国病理事业作出突出贡献、80岁以上高龄、目前仍在临床一线工作,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的老一辈病理人。目前,寻访组已经走过20多个省市,拜访了70多位知名病理专家。在我省,寻访组拜访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杨发端教授以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杨代兴教授和翁景萱教授。近日,记者走近这些老专家,倾听他们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

杨发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病理医生:幕后的生命守护者

协和医院杨发端教授

87岁高龄的杨发端教授,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的老主任,至今仍在临床一线工作。他是我省在临床从事病理工作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位外出为我省求取肿瘤病理“真经”者,先后到天津、上海参加了全国最大规模、最高层次的病理学习班。

从1958年开始学习病理直到现在,杨发端始终保持着病理人“活到老学到老”的钻研精神,而且每天上午8点至12点、下午2点至5点,他必定准时出现在病理科办公室。1997年2月,杨发端联合省内的病理专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依托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了《常见肿瘤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彩色图谱》。

杨发端的家庭是一个病理人世家。妻子吴章芳是他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在省妇幼保健院创立了病理科,并在我省率先进行避孕药研制,亲手制作了各种妇科疾病的教学标本。因为贡献卓越,吴章芳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杨发端的女儿,现在是协和医院病理科的中坚力量。

亲历临床病理学发展的过程,杨发端把学习当成一生的追求,虽已高龄仍钻研不止,在工作中十分重视业务探讨,重视对年轻医生的教导与培养。

协和医院病理科医生郑宇辉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令他永铭于心的事。1989年,郑宇辉来到协和医院工作,次年杨发端就派他到上海肿瘤医院进修。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就落到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身上?郑宇辉真不敢相信。杨发端鼓励他:“好好学习!你是代表我们医院去学习的,学好后可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陈鹭姗是一名年轻的病理科医生,刚进病理科的第二年,就接触到一个特殊的病例。一名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等都指向胰头癌,然而在病理诊断中,陈鹭姗却给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是寄生虫引起的肿块。结论出来后,不少人持怀疑态度。杨发端研究病理片后,赞成她的判断,并将病理片寄给省外的病理老专家会诊,得到了一致的看法。很快,陈鹭姗作为第一作者在病理学专业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杨发端还以该病例为例,在病理科组织了深入的业务探讨。

杨代兴:责任在心,担当在行

病理医生:幕后的生命守护者

附一医院杨代兴教授

对于病理人的责任与担当,杨代兴教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左手提着胆囊,右手提着心脏。

1962年,作为一名刚毕业的福建医学院的学生,他留校在附一医院筹建病理科。一名医生加上一名技师,一个冰箱、一个烤箱加上一个称为“转转”的手提冰冻切片机,10个脱水罐加上两张桌子,病理科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成立了。

“文革”时期,杨代兴被下放到邵武。当时,闽北地区所有的医院都没有病理科。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他就在县医院成立了病理科,并以此为中心,帮助闽北其他医院进行病理诊断。在闽北的近10年时间里,杨代兴对病理人的责任和担当有了真切的体会。

1972年的一天,杨代兴到闽北一家县医院提取标本时,一名年过七旬的皮肤科专家找到他,问他能不能义务帮忙做一个病理检查。老专家话语恳切,眼神充满期待。看得出,这个病理结论对于治疗患者非常重要。

原来,当地某乡村有一名患者,腿部溃烂多年未见好转,村里人认为他患的是麻风病。在那个医学知识匮乏的年代,当地人如果发现麻风病人,就会把病人送到深山里的草棚,任其自生自灭。

“当时听了很吃惊,我立即提取了病人腿上的皮肤标本,带回做了常规病理切片,发现其实只是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缺氧性皮炎。”病理诊断书出来,杨代兴第一时间就告诉老专家。

那时,杨代兴还遇上另外一个特殊病例。在一家县医院,一名中年男性患者被诊断出皮肤癌。在术后病理检查中,杨代兴并未在标本中发现癌细胞。当他告知主治医师时,这名医生根据自己的诊断已经把病人的病腿截掉了。

杨代兴很诧异,为什么手术前不做病理检测?当时这名医生竟不以为然。杨代兴十分揪心,因为如果能够根据病理检测结果准确施治,病人的腿还是可以挽救的。“对于正值壮年的农村男性来说,截掉一条腿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劳动能力,一个家庭就会因此陷入困境。”这件事对他触动很深,对病理人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翁景萱:敢于怀疑,敢于坚持

病理医生:幕后的生命守护者

附一医院翁景萱教授

一晃将近60年,翁景萱教授笑言,想不到自己竟会在这个内心曾经抵触的岗位上工作了这么久。

1959年,翁景萱大学毕业,被医院分配在病理科。起先他不愿接受安排,因为觉得做病理没有成就感,他更喜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为了自己的“理想”,翁景萱甚至在院长办公室拍起了桌子。3次被拒绝后,他最终还是留在病理检测岗位上。

“做病理工作,既要敢于怀疑,又要敢于坚持。”这是翁景萱对多年病理工作态度的总结。

有一次,一名老年患者因肠胃长期不适住进一家县级医院,经X光照射、胃镜检查,初步诊断为胃癌。这名患者的女婿又邀请了省内、上海专家进行会诊,也一致诊断为胃癌。术前的病理诊断,也定性为胃癌。鉴于这个诊断,老人的整个胃被切除。但是,术后的病理检测中,组织标本里并未发现癌组织。该院病理医生吓出一身冷汗,请翁景萱会诊。

经过认真比对,翁景萱给出了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即大面积胃溃疡。那么,当地病理医生为何会将其诊断为胃癌呢?“这种不典型增生胃炎的发展有个过程,而且其表现症状与胃癌确实有类似之处,很容易被误诊。何况,此前邀来会诊的也是名医,当地那名病理医生比较年轻,不敢怀疑。”翁景萱说。

在翁景萱看来,病理医生只有敢于坚持自己独立的判断,才能得出最精准的结论。

一名40多岁的男性患者曾来附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在EBV-CA-IgA抗体检测中,该病人的抗体为阳性。EBV-CA-IgA抗体和鼻咽癌的关联度很高,不过,在病人的病理活检中,却未检测出癌组织。另外,病人本身也没有表现出鼻咽癌的典型症状。是否鼻咽癌?翁景萱觉得可能性很大,他交代病人还要多次检查。

此后几次检查,结果还是一样。翁景萱没有放弃怀疑,经过仔细分析,认为是临床活检获取组织不到位,坚持建议再次活检。直到第六次检查,病人活检组织中才发现了癌组织。

原来,该病人的癌细胞不像常见那样往外长,而是往肌肉深处生长,而此前活检提取的标本来源不够深。翁景萱坚持自己的判断,让病人及时接受了精准治疗。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