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你不知道的复旦病理标本博物馆

复旦百晓生 1292 评论
[导读] 5月18日就是国际博物馆日了,复旦的博物馆都翘首以待,等待着即将毕业的你留下你的足迹,等待着初识校园的你探索古韵与新奇,也等待着每一位复旦人,观摩那些成为永恒的记忆。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标本博物馆,位于上海医学院东苑一号楼内。在这幢历经八十余年风雨的古色古香的楼宇里,病理标本博物馆从其前身“病理标本陈列室”开始,就为一届又一届医学生提供珍贵的学习资料。其中一件件经由几代上医病理人整理的病理学标本,为解密疾病密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对各类疾病的最直观的认识,引导我们去正确认知疾病。那么,当我们参观病理标本博物馆,我们能看些什么呢?接下来晓生和大家一起,走近医学的一扇门窗。

看病理标本,学科普知识

据称是“亚洲最大的病理标本陈列馆”的病理标本博物馆,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由我国近代病理学创始人之一、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科奠基者谷镜汧教授带领下建立,经过几代病理学人的努力,新落成的博物馆设有123个展柜,共收集病例标本2700余个,按照人体系统、器官分类展示。每个标本配备有二微码,供参观者使用手机扫描,就可获知该标本捐献者的简要病史、专业性病理变化描述和相关疾病的教学视频等;同时配有语音解说,使参观者可从手机中阅读其文字介绍,也可边看标本、边聆听对各标本的语音介绍。展厅中央是病理学教学区。该区设有4个学习区,配有24台电脑。每台电脑中,可快速定位找到展馆中的任何一个标本,整合了大体标本、数字化标本和病变解说材料,并与医学生《病理学实习课》教学用的100张病理组织切片相连接,以“全切片扫描+模拟显微镜”的数字化切片系统,将大体标本病变与显微镜下形态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密切相联系的学习平台。

展厅的立柱上科普宣传板和柱旁的8台立式电脑构成了科普知识区。该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人们某些不良习惯(如吸烟等)与其诱发疾病的器官病变形态相联系,从而为参观者呈现直观的病变认识。立式电脑中,还可以检索到几类最常见疾病的详细资料,包括病因与诱因、病变特点、临床早期症状、检测指标和治疗及预后等,满足参观者不同层次的内容需求。

从疾病谱变迁到医学进展

“可喜!可喜!病日新兮,医亦日进;可惧!可惧!医日新兮,病亦日进!”,《上海医学院院歌》中的这句词道出了医学取得的进步,也道出了医学面临的挑战。在病理标本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目前在我国基本销声匿迹的疾病标本,如肠蛔虫症、肺吸虫病、肠血吸虫病、肝包虫病等珍稀标本,记录着医学学科的发展和国内医疗水平的进步。同时,诸如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等依然是横亘在医学科学和人群健康面前的重大挑战。这些都体现着我们基础医学研究与人群健康、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标本变化记录着的疾病谱变化,我们可以感知病理工作者与其他基础医学工作者一道,为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服务人群健康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如果参观之余,移步到二楼病理系,我们可以看到以郭慕依教授、胡锡琪教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病理学家依然在显微镜前读片、会诊,而新一代的青年教师也都在孜孜不倦地专研,提高专业水平,践行着“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痛苦!”的上医精神。

疾病认知误区与医科素养

有这样一句话得到全世界医生的普遍共鸣,即:“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不断加深,医生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要战胜疾病,需要医生与患者的通力合作。归根结底,医生不过是使用各种技术手段(诊断、治疗)来帮助患者抵抗住致病因素的侵袭。不同方法的区别多在于是增加外援部队(用药、理疗等)还是增强城防力量(自身抵抗力)。也正是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的医学模式认知,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化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正如该新模式提出者恩格尔指出的那样:“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支持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尽管我们的医疗实践,还没能完全做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全部要求,但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已经越来越多的注重患者的配合,如术前谈话风险评估等。如果我们能在参观病例标本博物馆后,对疾病有新的认识,对看病就医有新的体会,那也就真的是不虚此行了,而这也是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例标本博物馆最大的意义所在了。

责任编辑:牛牛爱笑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