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妇产科网 725 评论

2017年2月2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一届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1300余人齐聚,会场气氛热烈。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办,会期3天,集合第十九届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学习班、第十一届危重疑难母胎疾病诊治研讨会、妇科肿瘤与病理-基于新进展与争议问题的临床病理及病例讨论实践学习班、临床助产实践研讨班、辅助生殖技术护理管理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百余人进行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妇科内分泌、辅助生殖技术、危重疑难母胎疾病、助产、妇科肿瘤与病理相关进展、疑难病例讨论及辅助生殖技术护理等相关领域,分设6大分论坛。中国妇产科网作为合作媒体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现场报道。

开幕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主持开幕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教授致开幕词

主论坛学术报告

Ben Mol教授:辅助生殖技术的公共支持现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Ben Mol教授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公共支持现状进行探讨,1978年7月25日,世界9上第一例试管婴儿Louise Brown的诞生,标志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创立,此后,以体外受精技术为代表的辅助生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不孕不育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起初,IVF技术仅仅针对有明确不孕、不育治病原因的患者使用,现在IVF技术被运用于治疗不明原因不孕的夫妻,IVF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临床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考量,对患者进行IVF治疗时,应重点考虑这项技术的有效性、对胎儿-母体的安全性,以及辅助生殖医疗资源的分配。Ben Mol教授认为,对辅助生殖技术(ART);1.ART的管理和规范,离不开对ART治疗的分类、及对患者的判断标准。ART治疗被分类三大类:1.患者具有明确的指证(输卵管问题,精液质量差,无排卵等);2.在自然怀孕预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仍进行ART;3. 在自然受孕成功几率很低的情况下,进行;IVF,此类患者多为高龄妇女。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IVF的指证:输卵管因素,男性精液质量差,经其他治疗后仍无排卵,不明原因不孕时间超过3年;在发言的最后,Ben Mol教授认为,公众对以IVF技术为代表的ART技术,应持包容、开放的态度,但在临床运用时,临床工作者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乔杰教授:生殖健康研究的创新与转化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乔杰教授为我们讲解的是生殖健康研究的创新与转化。据统计,北医三院生殖中心的门诊诊疗的数量逐年增长,病人的需求逐年增加,生殖健康的研究越发重要。乔杰教授从不明原因不孕IUI治疗,宫腔镜在辅助生殖的应用,胚胎移植策略的研究,冻胚优于新鲜胚胎,子宫移植相关研究进展,子宫组织工程与未来子宫移植,人工基因组的合成和再生医学,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国内外最新进展的回顾。

生殖细胞及胚胎发育的多种组学研究与临床转化方面的进展,向我们解析人胚胎早期发育基因调控网络,揭示人类早期胚胎甲基化变化规律,绘制人生殖细胞表达图谱,人类原始生殖细胞表达规律,揭示组蛋白修饰重编程重塑表观记忆。我国的新生儿出生缺陷比率呈上升趋势使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变得意义深刻,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为也带来了很多伦理上的争论。人造卵子,人造精子,体外培养,体外增殖,体外诱导等技术在动物实验中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同样存在科学和伦理的交锋。除此之外,肠道菌群的研究也意义非常。最后,乔教授呼吁将科技创新贯穿临床基础研究和临床转换。 

魏丽惠教授:中国引来宫颈癌疫苗时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北京大学人民医学妇产科魏丽惠教授带来了题为“中国引来宫颈癌疫苗时代”的专题报告。根据统计,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不容乐观,总体来看,中部地区及农村地区发病率高于城市。 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宫颈脱落细胞可用于宫颈癌的诊断及筛查,该方法沿用至今。宫颈癌的筛查及预防,是宫颈癌防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研究已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HPV病毒的筛查、研制与推广HPV病毒疫苗意义重大。HPVL1蛋白可自动装配成病毒样颗粒,与HPV的表面结构、形状和大小类似,该研究为HPV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有多个研究团队就HPV疫苗进行研发、临床试验。至今,国外一共有3种HPV疫苗上市,国内已在进行2价HPV疫苗进行临床试验。除了宫颈癌,HPV感染可引起多种肿瘤的发生,因此,近年针对HPV的研究已从宫颈癌扩展到其他领域肿瘤的发生。

国内外HPV感染情况存在差异,HPV16型是国内导致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魏教授认为,要达到满意的HPV疫苗接种效果,应达到一定的人群覆盖率,澳大利亚及美国疫苗上市后研究表明,疫苗接种后,相关型别HPV的患病发病率下降。此外,针对公众对HPV疫苗的安全性顾虑,我国已进行研究。通过比较接种疫苗人群及对照人群的症状,我国收集到注射部位不良事情主要为轻中度症状,如头痛、呕吐、发热,仅出现一例全身性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对HPV疫苗高度重视,建议具备条件的国家引入HPV疫苗的常规接种。我国如何实施HPV疫苗接种,我国家庭多为少子女,应加强宣传,对临床及科研工作者,目前缺乏中国人群接种HPV的资料,还需要在疫苗上市后进行临床观察。

黄荷凤教授:人类生殖和表观遗传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妇幼保健院院长黄荷凤教授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生殖和表观遗传学的相关规律。黄教授先从一个病例进行分析,引出常规遗传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从而引出表观遗传学的概念: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但记忆表达和功能的有道及维持却发生了可以穿的变化,其特点是1.后成修饰,2.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3.获得性遗传改变,4.可逆性的基因调节。而生殖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将遗传信息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随后黄教授又向我们介绍了基因印记的概念,即控制某一型的一对等位基因由于亲缘不同而差异性表达,机体仅转录来自亲本一方的等位基因,并解释机制。辉夜姬双卵小白鼠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单性生殖的新思路,但在自然界中哺乳动物并不存在孤雌生殖的现象,举例人类的双雌原核核双雄原核不能形成正常胚胎,表明父母源印记基因起不同作用,且印记基因的改变会对胚胎的发育造成影响。Art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对其安全性需要更多的思考,art增加了子代表观遗传性疾病的几率,然而原因目前不清楚,对art后代分析发现有甲基化的丢失,超促排卵会使卵子印记基因表达异常,精子和卵子相同,异常时甲基化的水平不同。最后黄教授通过对第一个病例的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分析schaaf-yang综合症,解释了病人家系的变异来源,进一步揭示了表观遗传在人类生殖的重要性。

朱桂金教授:黄体期促排在卵巢储备下降患者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桂金教授认为,内膜厚度与结局的关联仍然存在争议,早期研究报道与近期研究的发现及结论不一致,目前文献认为内膜厚、不影响着床,相反内膜厚可增加着床率。内膜薄是否是造成妊娠率下降的原因,仍有待商榷。近来的文献报道及meta-分析认为,子宫内膜厚度预测妊娠结局的能力有限,内膜厚度增加而妊娠率增加的现象只在年轻女性中观察到,增加内膜厚度不能代偿高龄妇女妊娠率下降。朱教授认为,既然内膜厚度不能准确预测妊娠结局,因此仅仅根据内膜厚度来决定是否进行胚胎移植是不妥当的。根据报道,尽管内膜厚度7mm以下的妊娠率较低。术后内膜薄仍然可以妊娠及足月生产。虽然有极个别子宫内膜薄分娩的例子,但在临床实践上,7-8mm被认为是适合移植的厚度。子宫内膜对于胚胎着床有着重要意义,子宫腔上皮可防止异常胚胎着床,不仅是正常胚胎着床提供部位,更多时间是胚胎着床的屏障。在类固醇激素的控制下,子宫内膜失去屏障作用,子宫上皮发育到接受状态,允许胚胎着床。子宫内膜的厚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雌二醇水平、内膜本身状况,但内膜厚度与年龄、FSH水平、BMI、胚胎评分及使用促排药物的时间均无关。雌二醇刺激是内膜增生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薄型内膜的治疗,调节雌二醇治疗的剂量、用药时间及给药途径是现阶段讨论的焦点。此外,辅助药物,如CC、来曲唑或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也被运用于促排卵内膜准备。针对刮宫是否能增加内膜厚度,仍存在争议。

在发言的最后,朱教授总结:1.在临床研究中,观察到妊娠率岁内膜的增厚而上升,但无法确定它们的因果关系,也没有确定内膜厚度的最低下限。2.控制妊娠主要因素是胚胎质量,而子宫在胚胎着床中发挥挑选胚胎的作用,内膜的容受性也不仅仅取决于内膜厚度;3.目前临床上增加内膜厚度的方法,效果有限。4. 内膜厚度不能预测妊娠结局,因此,治疗无法使子宫内膜增厚的情况,并不是放弃移植的适应症。

邬玲仟教授:临床医生如何选择遗传变异检测技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来自于中南大学的邬玲仟教授讲解的是临床医生如何选择遗传变异检测技术。遗传病分为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线粒体疾病,体细胞遗传病等。其中染色体病综合征接近300种,如非整倍体如21三体综合征,染色体片段缺失如猫叫综合症等,小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化如williams综合征等,这些染色体疾病会影响智力,器官发育等。大部分染色体病为新发疾病,由精卵形成过程中发生突变导致。单基因疾病同样会造成严重伤害,造成单基因疾病的突变类型有碱基替换,缺失/插入,动态突变等,其中动态突变很难通过测序检测出来,对于单基因疾病要先知道突变类型和致病机制,才能正确选择检测方法。染色体大片段和非整倍体检测一般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基因组拷贝数变异问题用基因芯片技术,或高通量测序技术,每种技术分辨率不同,染色体显带技术分辨率大于5兆,芯片为100kb,小片段缺失重复突变致病性未知最好做家系,一代测序的分辨率为1bp到数百bp,最热的二代测序可以一次性检测单个基因,一组基因,omim基因,外显子组和全基因组等,分辨率是1bp,随着二代测序的成本降低,现在大家已经普遍可以接受。检测技术的应用需要先评估,再确定检测方法,得到结果后进行结果解读,从而评估胎儿患遗传病的风险以及患何种遗传疾病等。邬教授随后举例pallister Killian综合征,非综合征手足裂畸形等病例,进一步解释遗传变异检测技术的应用和选择, 最后表示最适当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赵扬玉教授:凶险型胎盘植入再思考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讲到,凶险型胎盘植入是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可能导致致命性产后出血及高子宫切除率。文献报道胎盘注=植入的发生率为0.8%-3%,随着二胎政策的推进,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伴前置胎盘是重要的凶险因素。现阶段,胎盘植入的诊断技术基本成熟,但缺乏针对胎盘植入凶险等级预测共识。临床上遇到凶险型胎盘植入的病人越来越多,这也为临床工作者带来更多思考。针对胎盘植入患者的治疗,赵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手术及诊疗经验分享:1.胎盘植入凶险等级的预测;2.手术流程的确定; 3.是否要保留子宫;对胎盘植入患者进行早期风险评估预测至关重要,需要临床工作者客观地评价各项指标,为后期患者转诊、终止妊娠时机选择及术前准备提供依据。赵教授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整理出了胎盘植入评分依据表,评分≥5分、结合超声诊断即可认为是重型胎盘植入。通过回顾性分析,该预测标准的敏感性达81.5%、特异性高达95.7%。针对手术流程的制定,赵教授研究团队分享了“九步术式法”,旨在保证母婴平安,减少出血,并尽可能保留子宫。“九步术式法”简介如下:1.子宫切口的选择:常规选择子宫下段横切口,并尽量避开胎盘、血管充盈处,可选择子宫体部,甚至近宫底部切口,由此逆向娩出胎儿;2.胎儿娩出后:立即用止血带环扎子宫下段止血,并添加宫腔填纱;3.针对凶险型患者,需进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4.分离膀胱;5.娩出胎盘:胎盘娩出可由以下三种方式:等待自然剥离、植入部分卵园钳或徒手剥离;6.结扎子宫动脉上、下行支;7.剪出下段植入无法剥除或菲薄浆膜组织;8.宫颈提拉加固缝合(止血);9.子宫成型缝合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作者:赖昱臣 王洋 李慧玲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摄影:李慧玲 吕云 呼景荣

责任编辑:涣涣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