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针对不同需求,精准规划七大人才培养方向。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社会医疗服务需求的进一步释放,我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的一些结构性、制度性矛盾日益凸显,人才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基层人才、公共卫生人才以及健康服务人才短缺,急需完善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人才活力。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编制印发了《“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从指标、重点任务再到体制机制创新,全面阐述“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人才发展方向。
人才效能提高 但结构矛盾仍突出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 2015年底,我国卫生计生人员总量达到1069.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00.7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2010年24.9%提高到2015年30.6%,医护比由1:0.85提高到1:1.07。同时,人才效能稳步提高,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由2010年7.5提高到2015年8.4,日均负担住院床日数由1.6提高到1.9。
此次发布的规划中,明确提出卫生计生人才发展的五大指标。到2020年,卫生计生人才总量达到1255万人,其中全科医生达到30万人以上。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0人以上、注册护士达到3.14人以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达到0.83人以上。
卫生计生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不同需求 精准规划七大人才培养方向
1. 补齐短板:基层卫生计生人才
重大人才项目适当向基层、艰苦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步伐; 建立完善签约服务模式和制度;加强村级卫生计生队伍建设,完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退出机制,健全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2. 需求导向:紧缺专业人才
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临床心理、产科、生物安全、病理、麻醉、康复、急救、重症医学、传染病、老年医学、遗传咨询等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能力;加强食品安全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培养,推进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食源性疾病管理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国家健康医疗信息化人才发展计划;加强妇幼保健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
3. 提升素质: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才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护士;促进药学人才培养,到2020年,药师达到85万人;加强卫生相关技术人员管理,提高医学检验、临床医学工程、输血医学等相关技术人员服务能力。
4. 突出预防:公共卫生人才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定期对疾病预防控制、出生缺陷防控、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卫生应急、采供血等在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疾病防控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配备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
5. 创新驱动:高层次和管理人才队伍
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为核心,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设创新团队,大力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强医院领导人员职业化建设,明确公立医院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制定完善公立医院院长任用、考核、激励、流动、退出等制度,建设一支岗位职责明晰、考核规范、责权一致的职业化、专业化医院院长队伍。
6. 服务社会:健康服务业人才
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支持医学类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健康管理、营养和社会工作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老年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强化老年护理、生殖健康等各类人才培养培训;推进医疗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一视同仁;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岗位设置,加快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能人才。
7. 统筹发展:计生和中医药人才
优化整合卫生计生资源;积极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才标准,完善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
体制创新 职称评定将迎大幅度改革
除了强调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等教育培养机制创新,此次规划中明确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和创新评价使用机制。提出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在职称晋升方面,特别强调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岗位比例;并要求完善岗位设置,实行全员聘用且动态核定人员编制。
针对医务人员最为关心的薪酬改革,规划要求地方结合实际,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重视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方式改变或者缓解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的状况。此外,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规划提出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推进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让人才流动渠道顺畅。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