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2014年,随着新一轮援疆号角的吹响,陈建华毫不犹豫地提出了援疆申请,带着责任与使命,带着理想与信念,毅然离开优越的工作环境,抛下温暖舒适的家,告别了年近八旬身体多病的双亲,来到万里之遥的边陲小城,投入到火热的援疆岁月中。
多少个斗转星移,年迈的双亲倚门盼女归;多少个不眠之夜,渴望给儿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然而,这些都在“援疆”的使命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陌生的环境,肩上的责任,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无一不在考验着陈建华的意志。她牢记使命,克服生活、工作、语言上的诸多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认真履行职责,她将毕生所学所长,毫无保留的奉献到边疆的病理事业。
运用先进理念 革新换来新面貌
近年来,四师医院病理科人才奇缺,成为了制约病理相关学科建设的瓶颈。应四师医院的要求,助力四师医院病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陈建华思虑再三,抛开个人顾虑,勇担病理科主任重任,将多年的宝贵经验、管理理念与伊犁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用新理念、新举措带来了新变革。
上任伊始,陈建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带领科室团队,谋划出一套能够迅速改变四师医院病理科被动局面的工作方案。她对病理科的工作场所进行了合理改造,使其满足创建“三甲”医院的要求;她仅用20天时间,规范了病理科近几年的资料档案,为院内基础资料评审建立了标准模板。为满足临床需要,更好的为临床服务,她从健全完善制度入手,创新工作机制,推行了更加人性化的弹性工作制,缩短了报告发送时间,并执行了报告双审核双签名制度。她制定了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科内会诊、学习计划和读片规定制度,优化了工作流程和科内绩效考核细则,使科室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跃上一个新台阶,病理科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发挥技术特长 倾力打造新高地
科研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快速提高医院病理科各种疾病的诊断水平,陈建华主动发挥“传、帮、带、教”作用,通过开设课件讲座、专业技术大比拼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对病理科医护人员开展业务指导培养,把自己20多年病理工作的成功经验、科研理论传授给他们。每个工作日,陈建华都组织科内业务学习,每周都进行一次科内新技术讲座。同时,她还积极组织和参与伊犁病理学科的学术活动,融入其中,相互学习,树立了援疆专家的学术权威。
为全面提升四师医院病理科在伊犁州的学术地位,陈建华组织病理科,成功申报了一项师级科研,在《中华乳腺病杂志》发表了论文,开创了四师医院病理科的师级科研课题立项的先河。同时,还积极申报省级兵团课题,积极鼓励科内人员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提升了科室整体医疗业务水平,为四师医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病理诊断队伍。
一年多的时间里,陈建华带领病理科的医护人员开展了60多项免疫组织化学项目及TCT痰找癌细胞新技术,快速地提高了四师医院病理科的诊断水平,以致伊犁其它医院的疑难病例都集中到四师医院病理科会诊,既锻炼了医院的队伍,又向外界树立了医院的品牌。由于新项目和新技术的广泛开展,四师医院病理科2014年业务收入增加51.4万,增长率达38%;同时由于科学的管理,消耗同期比下降28.3万、减少达20%,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依靠专业知识 提高准确诊断率
在疑难病理的诊断过程中,陈建华展现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一次又一次的罕见病种诊断中,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无数患者提供了准确的判断。
陈建华刚到四师医院不久,就遇到了一例绝经后的老年妇科患者,不明原因出血,超声显示子宫腔内肿块,考虑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遂进行手术。但是,手术发现,肿块确实在宫腔里,而且表面光滑,术中快速送检,陈建华镜下发现其组织形态多样,大部分为软组织成份,有异型,核分裂多见,仅见少量上皮成份,陈建华果断做出判断,该患者为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是妇科罕见的病例。根据陈建华的诊断,临床医生立即对其进行了恶性肿瘤根治术,并进行了淋巴结清扫,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
2014年4月,医院收治了一位曾经接受过子宫肌瘤、乳腺肿块切除手术后又出现了腹膜后较大肿块的患者,当时临床医生们经过会诊都怀疑该患者为恶性肿瘤,普外科和妇科共同为其进行了手术,手术台上,13*14厘米的肿块切除后,陈建华等候在手术室门外,第一时间拿着标本赶到病理室。当时,肿块切面出血坏死、还有囊变,病理室的工作人员们看了一时都不能做出明确判断。陈建华带着他们,从不同切面对肿块各个组织反复取材,不留取一点死角,反复阅片、反复讨论,斟酌,最后判断为良性后腹膜副神经节瘤,和手术常规检查完全符合。现在,患者手术后1年多,未发现肿瘤复发,一切良好。
2014年7月,患者李某因下腹疼痛数月,在其他医院多次肠镜活检,因病理病变不典型,未能明确诊断。患者几近丧失信心,来到四师医院后,陈建华耐心和患者沟通,打消患者的疑滤,再次做肠镜活检时,亲临现场和操作医生沟通,共同配合标准取材,多种方法交叉验证,最终明确了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患者入院治疗痊愈康复,患者万分感激。
2015年4月,一位47岁男性患者, 体检中CT检查显示腹部肿块,由于肿块较大,临床经过手术探查,取出小块组织进行病检确定手术方案。当时,组织在显微镜下形态显示不典型,怀疑多个结论。陈建华为了要给患者一个确切的诊断,彻夜未眠,反复阅片分析,判断该患者为恶性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后该患者通过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了和陈建华的诊断完全符合,患者经过及时的手术,目前情况良好。
近日,一位患者咳嗽、咯血,临床CT在患者气管下方发现肿块阴影,考虑为恶性,但是病灶小,很难取得病变组织送检,气管镜只取到了表面组织和脱落的细胞,陈建华凭着多年的丰富经验,判断出脱落的细胞中有异型细胞,高度怀疑恶变。该患者到乌鲁木齐大医院进一步检查,也未找到咯血病因,后又到上海大医院,过磁航支气管镜取材做病检,明确了是恶性肿瘤,和陈建华判断的一致。
像这样的事例很多,一年多的时间里陈建华带领科室人员创造了一个个佳绩,受到了一个个好评,获赠了一面面锦旗。
感恩援疆机遇 构建两地永久联系桥梁
“我爱家乡,也爱新疆,我要让自己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不留下遗憾,这是陈建华的援疆信念。
陈建华感谢镇江给了她援疆的机会,她情系四师医院病理科的发展,利用自身的条件,充当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主动牵线搭桥,充分利用内地的资源及技术优势,争取长期为四师医院服务。通过努力,陈建华为四师医院病理科免费争取了一套价值45万元远程会诊系统,为镇江长期对四师医院进行病理技术支持在硬件条件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参加伊犁州每月一次的病理读片会上,陈建华积极帮助解决伊犁州中医医院、新华医院及各县病检诊断难题,将最新的知识,诊断思路同大家交流,得到了病理界人士的好评和认可。因其权威的技术水平,当选为伊犁州地区病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搭建了各个医院病理专业沟通的桥梁。
在完成援助工作的同时,陈建华积极投身爱心活动,同医疗队同事们一起捐助了1名贫困学生,体现了镇江人民的大爱精神。生活中她是大姐,关心同行队员,和睦相处,彼此加深了深厚的友谊。她说,感恩这次援疆机遇,是她人生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舍家别子援疆 只为心中一抹阳光陈建华在娘家,是家里孩子中的老大,也是全家的“半边天”,在自己的小家中,更是孩子的小棉袄、丈夫的贴心人。不管娘家和自家里有什么事情,都是陈建华跑前跑后,出主意、拿决定,以至于现在全家大小事情全都依赖着她,而她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家的依靠。
父母亲都已经年近80岁了,生活在苏北农村,平时生病都是有陈建华照顾着。两年前,老父亲患过急性心肌梗死,多亏在陈建华家里及时被发现,到医院抢救了3天3夜,好不容易转危为安,但现在还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常需要医治;70多岁的老母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特别是多年的风湿病,一到冬天全身疼痛。
前段时间,弟弟打来电话,告诉她老父亲一直咯血,已经都有一个多月了,怎么劝就是不去医院,说一直要等着大闺女回来带他去看病。听着弟弟焦虑的话语,心急如焚的陈建华早已潸然泪下。可援疆的使命没有让她放弃,因为她的使命还没有履行完,她已深爱的边疆各族群众需要她。放下电话的她,轻轻的抹去了眼泪,又立即投入到病理科研当中。
而当夜幕降临时,她才从一天的忙碌中想起给家人打电话,却发现时钟已指向半夜。此时,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已经睡着了吧!“算了,不打了”,就这样,陈建华把对家人的思念一次次的埋在了心底。
陈建华的儿子今年参加全国高考,陈建华没有回去,只能在电话里鼓励着孩子;她的爱人身体一直不好,有一天深夜,爱人打来电话告诉陈建华,再不回来照顾生病的他,他就活不了啦!陈建华留着泪给婆婆打了电话,只有拜托年迈的老人家了。
她心里感到万分愧疚,但是“援疆,就是要有所付出,有所舍弃的”,她心里十分地清楚,既然来援疆了,家庭的牺牲是必然的。
感悟一个人,不是她华丽的外表,堂皇的语言,而是她高尚的思想。四百多天了,陈建华已经深深地眷恋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她用藏在柔情背后的坚韧与刚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援疆之行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天山作证,四师留名!陈建华的真诚、执着、奉献的炽热情怀留在了伊犁,烙在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心中。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