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邹市明妻子深夜急诊接种疫苗受冷遇”再次将医患关系推至风口浪尖。但急诊并不等于夜间门诊,医学科普尤其是「急诊」科普仍需大力普及。
今日,《爸爸去哪儿》当中,轩轩妈妈(奥运冠军邹市明妻子冉莹颖)在微博发文称:深夜前往上海某医院接种狂犬疫苗,但遭到了医护人员的冷遇;随后,奥运冠军邹市明护妻,说明事件来龙去脉,并称考虑投诉涉事医院。
【冉莹颖就医遭护士冷漠对待邹市明发文护妻】今天凌晨,邹市明妻子冉莹颖发文称去医院接种疫苗遭到医院工作人员冷漠对待。中午,邹市明发文护妻,称冉莹颖就医时护士不仅整整20分钟不闻不问,急诊处负责人更对其怒目相向。未打针吃药,却还花了1845元,邹市明表示自己有意投诉。
而冉莹颖的老公邹市明,在自己的官方微博@我就是我邹市明中,提供了事件更多来龙去脉:「身在美国得知莹莹就医被敷衍之事,我十分气愤。因网上网友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声音,特此为此事详细说明,作为她身边的男人,我有话要说!」
长微博提到深夜去急诊的原因:「....由于莹莹工作心重,在得知医院晚上依然可以就诊的前提下,便决定工作完再前去医院就医。」
头条君看到这条新闻以后,觉得此事有点似曾相识——2015年7月初,一位韩姓明星因急诊受到「冷遇」而在微博投诉;今年7月,台湾艺人邱凯伟也在脸书上诉说在某医院急诊遭到「冷遇」的经历。
看到这里,头条君明白了医患之间存在对「急诊」的认知误区,医学科普尤其是「急诊」科普仍需大力普及,那就是——
急诊并不等于夜间门诊
急诊,顾名思义为救治危急重症,是抢救生命的重要窗口。可「急诊不急」是不断上演的现实,演绎着医者的无奈——有不少患者是因为白天上班没时间看病,到了晚上来到急诊科就诊,甚至还有的患者来急诊仅仅是为了取药。「到了就看」是患者约定俗成的常规:不看,容易导致医患矛盾发生;看了,医生叫苦不迭,真正需要救治的患者或许又要等待,怨声载道。
急诊夜班,经历过的小伙伴也都不陌生:
「我上一个前夜班,8小时,急诊挂号150+。看诊的大内大外两个医生,一直没停的,期间如果外科来了车祸什么的,医生还要去做伤口处理缝合,病人又要等很久。」
「我上急诊基本是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仍旧是被围攻的态势。」
此前有公开资料调查显示,急诊资源被占用现象严重:感冒发烧、慢性病患者,甚至因上班没时间、下班图方便而挂急诊的患者众多,而这种情况以夜班急诊最为突出。
就这个话题,有人建议可以向大洋彼岸借鉴经验,然而挂号费现状、政策和制度保障真正的急诊患者优先、百姓的就医习惯等等,都决定了急诊分级看诊并非短时间能实现。
在台湾艺人邱凯伟的「急诊事件」中,脸书账号为@急诊钢铁人Dr.魏写了一段话,或许能契合我们的话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检伤分类,但自我检伤往往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是自私的。而真正的检伤分类,就在于当病人有二十个,而医师加护理师只有两个时,我们只好依照严重程度来优先抢救最需要立即帮助的人。不是不在意你,只因为有人更需要我们,我不懂医德的定义,我只知道将医疗资源做最有效率的分配,是我的行善原则。
目前没有医护人员和医院发声,具体的诊疗细节不得而知,不过头条君希望在加大急诊科普的同时,我们医护人员也做好解释和沟通,少一点误会,多一点相互理解。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