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广州站(一) | 宗永生、陈鏌鎁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 1401 评论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

导读:2016年5月5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全国寻访团一行来到广州站,探望五位德高望重的病理学专家——中山大学宗永生、陈鏌鎁、凌启波教授,广州军区总医院赖日权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朱梅刚教授。他们都亲历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发展,见证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壮大,他们也都从事病理工作半个多世纪,把一生奉献给了病理事业,为病理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们的身上仍保留着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执着、奉献的精神信仰,弥足珍贵,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中国病理人的骄傲。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他们对病理事业的奉献精神及绚丽人生。

此站寻访团的专家有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广东省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余力教授、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韩安家教授,广东省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钟雪云教授

宗永生、陈鏌鎁教授——夫妻共创病理辉煌

两个人同撑起一方病理的风景,一起忆生命里能让彼此微笑的点滴。

有这样两位老者,为病理兢兢业业,为病理奉献了一辈子,他们举案齐眉、相濡以沫,是夫妻病理学家,携手同进,病理为伴。他们一路走来,共同见证着中国病理事业的发展,践行着他们的誓言,夫妻双双为我国病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中山大学病理教研室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寻访团一行人首先来到宗永生教授和陈鏌鎁教授的家中。刚出电梯便看到两位老人在电梯口等候,虽然他们已是八十多岁,但精神状态很好,温雅和善,待人有道,也流露着满满的幸福,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两位携手一生的老前辈,看他们在病理事业中所走出的不平凡人生。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广州站(一) | 宗永生、陈鏌鎁教授

▲到访专家于中山大学合影

宗永生教授,1927年农历9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西街,曾在宜兴当时的凌霞小学和县立二中以及苏州的苏州高级中学就读。1946年毕业于省立苏高中后,1952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现改称南京医科大学)六年制医学本科。1953年结业于由卫生部委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梁伯强教授主持的第一届病理学師资班。1963结业于由卫生部委托、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系胡正祥教授主持的骨干師资提高班。

从1953年起,宗永生教授一直在梁伯强教授直接指导下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是鼻咽癌的研究工作。人体病理学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7年是中山医科大学第一次申请到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的负责人,并取得了好成果。1999年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师奖状。文革前,协助梁伯强教授组织全国性病理学术会议和鼻咽癌研究工作和全国性的协作工作。曾经任中山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医学院基础部(现改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主任、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计划生育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院长。1965年被授予“广东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1977年,曾以广东省直属机关党代表身分参加中共第十一届代表大会。曾以中山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身份参加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曾以中山大学医学院讲師身分参加由邓小平同志主持的、有全国33位学者参与的、在人民大会堂小会议室举行的、1977年8月4日至8月8日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被授予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常委,中华病理学会广东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委和癌症杂志编委。

除面对本科病理学教学工作外、主要协助教研室主办了许多屈的病理学师资班工作、培养病理学老师100名左右,对我国病理学教育的提高作了贡献。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数十名以及从事肿瘤病理学,特别是鼻咽癌病理学的研究工作。曾被广东省卫生厅聘为自然科学基金以及讲师、教授评审委员。曾被卫生部和教育部分别聘为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授评审委员。曾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肿瘤防治临时顾问。多年来与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进行鼻咽癌的防治研究工作。曾被香港大学正式聘为医学院兼任教授,两次前去授课,每次两星期。

宗永生教授至今已主编医学本科病理学教材一本和耳鼻咽喉科病理专著一部。曾参与全国性六部病理学专著中部分内容的编写以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0篇左右。有些研究工作的成就已为国内外同行认可,并广泛地被使用。宗永生在1998年下半年办理退修后至今2016年5月共18年间,从未脱离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和鼻咽癌的研究工作。

陈鏌鎁教授,1929年生,福建福州人,病理学家,教授。1953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结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第二届病理学高级师资班。1953-1973年在中山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任教。1974年调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首任病理科主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广州站(一) | 宗永生、陈鏌鎁教授

▲与宗永生、陈鏌鎁教授交谈

待大家入座后,丁彦青教授向宗老和陈老介绍了此次活动的目的:“这次是全国的病理活动,看望有突出贡献的老一辈病理专家,你们对我们国家的病理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专业训练都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宗老师当年领导的鼻咽癌攻关小组,在全国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是77级师资班,当时宗老师当主任,给我们都上过课,而且所有的资源对我们都开放,我们这些晚辈都是在你们的关心下成长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老师、母校,这次活动的主旨就是感恩、传承、创新、发展,是全国的四大学会共同倡导的活动” 。随后又补充道:“宗老师参加学术活动都是一坐一天,这种精神很可贵,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宗老笑谈:“我只是带耳朵听就好了。”

谈到陈老,曾经作为学生的丁彦青教授也颇有感触:“陈老师对我们很好,人和蔼可亲,我们年轻实习的时候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还记得那时候,没事儿就去陈老师那里拿切片来看,经常把办公室的切片弄得很乱,从来没有责怪过我们。陈老师是我们的老师,更像是一位母亲,对我们这些学生的关心与发展都倾注了很多的心血,现在回想起来,很感恩,也很感动,有了你们的培养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发展。”

“陈老师开创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病理科,为医院的发展也是做了很大的贡献,牺牲了很多自己的事情,无私无畏,艰苦朴素的开创精神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延续,去传承,不能丢。”丁彦青教授随后补充到。

陈老也很高兴地说到:“你们当时都很好学、懂事儿,很认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广州站(一) | 宗永生、陈鏌鎁教授

▲颁发纪念牌

接下来,丁彦青教授和丁华野教授分别为他们颁发了病理人足迹纪念奖牌并献花,一同合影。

宗老始终面带谦逊的微笑,不时摇摇头,在被问及对现在病理学事业发展有何想法时,宗老思虑了片刻,讲道:“我是51年到广州的,当时刚刚毕业就被分配到这里,当时由梁伯强教授主办的第一届师资班,大概是一年半左右时间,完了之后到天津学俄文,最后我是分配回了广州,之后陆续有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培养了很多人才,所以说,第一:我们这边也要不断去培养人才,才能不断地前进,培养人才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所以我就希望我们病理的各个学会都能够很好地培养人才;第二:就是要认真地对待我们的病理学,要与日俱进,病理科室要统一管理,建立完整的病理学科,分子病理还是要集中在一起,不要搞分离,我个人感觉还是要集中在一起,不过可以搞亚专科,也可以分重点,整个科室还是要统一,有助于推动整个学科建设的发展;第三:全国几个大的病理学会要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各有各的长处,共同去推动病理学科的发展。”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广州站(一) | 宗永生、陈鏌鎁教授

▲到访专家与两位教授合影留念

最后宗老和陈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大家合影留念,在此也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