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旅行是这样一件事情:在节假日加入滚滚车流,一两天后分流到各个风景名胜,按照导游或者旅游攻略推荐的路线,一路挤挤撞撞,吃吃喝喝,赶到标志性建筑前摆个pose,商业街上买几件“此地仅有,人间无二”的纪念品。几分钟后朋友圈里晒一晒,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理想的旅行不全是这样的。就好像我们初学读片,开始势必要照着教科书上提供的图片去按图索骥;侥幸遇上经典结构了,自以为从此认识了此病,已经到此一游,无需再去琢磨;将来某一天,瞧见不典型的,高倍低倍都认不得,一翻答案,居然还是它,不由一阵沮丧,后悔看一处风景,只注重了它的正面,却没观察没有门牌、题字的侧面以及几无特色的背面,错过了一个全方位认识它的机会。
▲作品名称:春绿 摄影:李铁军|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专业书籍中关于疾病典型特征的描述常常深入浅出,以大众生活普遍接触的东西作为比喻,便于记忆和推广。很多以食物、水果为参照,比如子宫内膜的“桑椹样”化生,包虫病的“粉皮样”外观,乳腺癌的“橘皮样”皮肤。这些描述具有人类思维的共性,也体现了发现者的个性。不同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偶然与必然之间产生的这些念头,最后成为我们普遍接受的真理。有些时候,我们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就像“咖啡豆”,我内心里一直用一种我熟悉的瓜子来替代它。因为作为一个中国内陆的人,我从未见过这种盛产于巴西、印尼的东西,而用“瓜子”去记住颗粒细胞瘤的这种特点则容易多了。倘若这本书是与我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的学者去写,他/她也恐怕不会异想天开地在图册上去找咖啡豆,哪怕它们长得一模一样;而园子里或者坚果盒子里的瓜子,即使有一点点相似,也会优先被采用。
▲作品名称:秋色 摄影:李铁军|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生活阅历或一些特定的情境也会影响我们的认识。子宫颈液基细胞学中,对于“鳞”与“腺”的区分有比较形象的比喻,其中“腺”的胞核与胞浆不在同一个层面众所周知,常以花瓣逐层开放来打比方。然而有一天看片时,我忽然发现了,非典型的腺就像女性的扇子舞,翩翩的感觉,微调之下,胞核与胞浆的起落很柔和,很有规律,视野之内有一种上下左右平衡的美感;而“鳞”的肿瘤,常常以刚硬的姿势出现,就像男性的舞蹈,赤手空拳没有道具,每逢微调,队形变幻之下,总是左边支楞出这个的胳膊,右边踢出那个的腿,凌乱而突兀。这个小小的发现令我很开心,仿佛于一个少人光顾的古镇上慢慢行走,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嘈杂的声音,淋着毛毛雨,看青砖缝里的绿苔,看几叶舟在小河上飘荡,看炊烟在潮湿的空气中缓缓散去,闻秸秆燃烧的味道。从容地住些日子,吃几顿清淡的饭,找几个当地人聊聊,听一听眼前的流水声与从前的传说,翻几页县志类的书,体验独自旅行的味道。
而对于显微镜下我们要行走一生的路,也不妨在有闲的时候放慢脚步,怀一颗好奇的心,找一处还未开发的地方,去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乐趣,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做一次属于自己的深度旅行。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