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病理人在“推敲”之中成长

shuanlong 华夏病理 805 评论

推敲二字,源于古代诗人贾岛的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见古人在做学问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作为一位临床病理医生,何尝不是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反复推敲?作为医生的医生,在病理报告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病理医生反复推敲和思考之后的决定。一字之差可能颠覆结局,一词之缪可能南辕北辙。

病理人在“推敲”之中成长

现在做病理,不单单只看书本,更多的是交流与分享,交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科内大大小小、定期不定期的会诊,院间的上级会诊,这是比较基本,也是比较繁琐的。而在当今 互联网+ 的时代下,现代人更适应了通过电脑终端或是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及时交流分享,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畅所欲言。就某一个病理图片,某个病例,或是诊断意见,百家争鸣。

微信成了近几年高速发展的及时通讯方式,病理医生也跟随时代的潮流,把每一天遇到的病例分享出来,让大家讨论。这种讨论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可以听到同行之间的建议,更多的是可以听到行内专家的讲解和分析,让病理人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丝毫不敢放松学习。

经常在病理专业微信群聊天的朋友们会发现,有的时候就一个病例,大家的意见大致分为两拨,一方认为肿瘤已发生恶变,可以称为结肠腺癌了,一方认为肿瘤虽然异型性较高,但是周围炎症较重,浸润的证据不明显,只能说是结肠原位腺癌。这只是一个例子,但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群里讨论着,可见病理人为了追求真理,追求99.99%的正确率,为了对每一个患者及家属负责的态度,反反复复推敲。

在微信的讨论群里也经常会遇到,诊断名词之间的争辩,是叫原位癌?早期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非典型增生?这个问题也在不断地被提及,鄙人大致推测原因发生在对不同版本的诊断标准的理解不同而已。学术就是带有争议性,越是前沿的事物,越是带有争议性和不确定性。国内的大部分病理医生,因为年龄、学历、工作地域、工作单位和环境等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不同病理医生对同一诊断标准的不一致性。而美版、日版、欧版、中国版的诊断标准也在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在不断更新和纠正,这就造成了国外病理专家、国内北京上海病理专家和国内大多数基层医院病理医生对同一病变的认识和诊断标准不一致,造成了不同的意见。这样的争辩属于名词性争辩,必须在未来的中国病理医生之间把不同的“方言”转变为“普通话”,让大专家和小医生之间在名词上的标准相一致。这就需要病理行业协会的诊断名词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日常的讨论和推敲之中,更多的是对同一病变的不同见解,如果排除掉了诊断标准和诊断名词之间的差异外,剩下的就是纯学术观点上的差异。这种推敲可以使学科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推敲之中,让我们遇见了问题,发现了问题,并将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病理医生和一个病理学科进步的发动机。

责任编辑:涣涣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