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病理避坑指南-表达上皮标记的表浅间质性肿瘤(二)

C82325432 华夏病理 2329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上皮样肉瘤

上皮样肉瘤为罕见的侵袭性间质性肿瘤,其分子标记为SWI/SNF染色体重塑复合体中关键成分SMARCB1缺失。上皮样肉瘤有两种类型,经典型(或外周型)大多见于四肢的表浅软组织,近端型(或中心型)常见于躯干处的深部软组织。尽管这两种亚型均表达CK,但本文重点讨论多见于表浅软组织的经典型上皮样肉瘤。该肿瘤一般表现为皮肤或皮下、质实、生长缓慢的结节,患者平均年龄20-30岁。组织学上,经典型上皮样肉瘤为上皮样细胞,偶为梭形细胞,细胞核空泡状,有中等程度非典型和小核仁。瘤细胞聚集呈结节状,常有中央坏死,且瘤细胞之间常有大量的胶原沉积。常见神经周围侵犯和血管侵犯。也可见萎缩性钙化及慢性炎症。


图4.上皮样肉瘤,经典型。(A)肿瘤表现为皮下结节,呈假肉芽肿样形态,即有中央坏死的结节状,并混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B)高倍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形态,有轻度非典型,细胞核空泡状,有稍显著的核仁。

免疫组化方面,上皮样肉瘤表达上皮标记,如低分子量CK、高分子量CK、EMA,大部分病例表达CK8、CK19,仅局灶表达CK5/6。50%以上的病例表达CD34。此外,高达68%的病例表达ERG(针对N末端的),可导致和血管性肿瘤混淆。少数(3%)病例也可见针对C末端的ERG阳性。

上皮样肉瘤特征性的SMARCB1细胞核表达缺失可见于绝大多数病例;但也有SMARCB1仍阳性表达的上皮样肉瘤病例报道。免疫组化中SMARCB1细胞核表达缺失除见于上皮样肉瘤外,也可见于其他恶性横纹肌样肿瘤、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低分化脊索瘤、上皮样恶性神经鞘瘤。不过,这些肿瘤中SMARCB1表达缺失的遗传学机制多种多样,上皮样肉瘤中大部分病例是由于SMARCB1单等位缺失或双等位缺失,少见情况下为点突变。此外,特异性microRNA导致SMARCB1转录下调也有报道。仍有SMARCB1表达的罕见上皮样肉瘤是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体中其他成员异常表达所致,如SMARCA4、SMARCC1、SMARCC2。

病理避坑指南-表达上皮标记的表浅间质性肿瘤(二)

图5.上皮样肉瘤,经典型,免疫组化表达广谱CK(左),INI1表达缺失(右)。

上皮样肉瘤的鉴别诊断范围较广,包括诸多病种。对于经典型上皮样肉瘤来说,主要应鉴别鳞状细胞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上皮样血管肉瘤、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免疫组化可做出部分鉴别:鳞状细胞癌弥漫表达p63、CK5/6,INI1仍有表达;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强阳性表达S100和SOX10。血管肿瘤和上皮样肉瘤鉴别时,建议用一组血管标记。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临床和形态学上尤其类似上皮样肉瘤,如年轻人、发生于肢体、表达CK;此时INI1仍有表达、不表达EMA,一般可做出鉴别。最后,上皮样肉瘤还需注意鉴别某些良性病变,如类风湿结节、(深部)环状肉芽肿。

神经束膜瘤

神经束膜瘤为罕见的良性神经鞘肿瘤,由伴神经束膜分化的细胞构成。神经束膜瘤有多种类型,如神经内神经束膜瘤、软组织神经束膜瘤、硬化性神经束膜瘤、黏膜神经束膜瘤。这些病种中,最常见、可发生于表浅软组织的是软组织(神经外)神经束膜瘤。临床多见于中年人,无性别差异,大多发生于四肢和躯干的表浅软组织。

软组织神经束膜瘤一般表现为无痛的小结节,境界清楚,发生于表浅软组织时平均大小3cm。组织学上为纤细梭形细胞,细胞核波浪状,胞质有纤细的双极突起,排列呈轮辐状。硬化性神经束膜瘤多见于年轻人的手指及手掌;生长缓慢,一般无痛,组织学上有致密胶原性背景。免疫组化方面,瘤细胞均表达EMA,但着色程度可从弥漫、强阳性至局灶、弱阳性不等,因此可能需在高倍镜下仔细评估。其他阳性标记还有CD34、Claudin-1、GLUT1。

病理避坑指南-表达上皮标记的表浅间质性肿瘤(二)

图6.软组织神经束膜瘤。(A)该肿瘤表现为界清的皮下结节;(B)结构上,瘤细胞排列呈轮辐状;(C)高倍镜下,细胞呈梭形,细胞核波浪状,胞质有纤细的双极突起。(D)免疫组化方面,瘤细胞总是表达EMA,但着色程度不一,因此一般需在高倍镜下仔细评估。

神经束膜瘤需注意鉴别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其他良性神经鞘瘤、促纤维组织增生性痣/黑色素瘤;这些均可通过特异性免疫组化标记或某些分子检测而排除。需要注意的是,低级别纤维黏液肉瘤组织形态学上与神经束膜瘤有所重叠,且二者均可有EMA表达;不过,MUC4对于低级别纤维黏液肉瘤高度敏感且特异,这一标记在神经束膜瘤为阴性。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病理避坑指南-表达上皮标记的表浅间质性肿瘤(一)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