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结肠丝状息肉病

强子 华夏病理 3070 评论
[导读] 近日在【华夏病理-大外科病理】微信群中经孔祥田老师介绍得以读到丝状息肉病相关文献,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一病变并与临床沟通,现将文献要点为大家编译介绍如下。

整理作者:强子

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皮肤及黏膜表面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polyp),因此息肉的性质具体又可细分增生性、炎症性及肿瘤性等。结肠息肉中,有一类称之为丝状息肉,该病具有特征性大体表现,与此前的黏膜损伤有关,多见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典型者通常多发,可称之为丝状息肉病;有时大体表现显著,可类似肿瘤。

丝状息肉病,最初得名是因其影像学上表现为结肠多个细长毛虫样、或丝状缺损。其病理机制未明,但可能与炎症后修复有关。大部分病例发生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rohn病患者中则可表现为巨大炎性息肉形成的肿块。需要指出的是,非炎症性肠病患者也可发生丝状息肉病,如细菌性肠炎、坏死性肠炎、水肿所致肠炎甚至结核等患者,均可出现丝状息肉病。也有研究指出该病可能并非炎症后修复过程,而是一种错构性病变。

丝状息肉病大体一般细长,类似息肉的蒂部而并无头部;可表现为多发的黏膜凸起,长度可达9cm并相互成桥状连接(微信群中老师提及,临床内镜医生描述为“迷宫样”)。临床最常见部位为乙状结肠及直肠,但全结肠内镜检查非常关键,因为该病可发生于盲肠;结肠可仅局部受累,也可全结肠受累;结肠弥漫性受累时内镜下可类似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大量息肉也可形成蕈伞状,内镜甚至影像学检查可能会考虑为癌。

丝状息肉病的镜下表现主要是黏膜与黏膜相黏附,两层黏膜之间仅有一层、或没有黏膜肌层;黏膜结构及细胞表现可接近正常,也可伴非特异性的急性及慢性炎症;息肉数量众多时,可伴有增生性、以及异型增生或腺瘤等表现。

丝状息肉病大部分并无临床表现,多为内镜下偶见。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症状,如贫血、体重减轻、腹部压痛、腹泻等。可出现梗阻及套叠,进而导致便血。

目前丝状息肉病本身并未被视为癌前病变,也并非必须手术治疗的指征。如出现多发息肉或较大息肉病,或临床对病变性质无法明确、甚至临床可疑为癌的情况,可进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如前所述,部分患者伴有炎症性肠病,此时临床可能会因其癌变风险增加而行手术治疗。

对于丝状息肉病癌变,仅有部分个案报道;因此目前将其视为良性病变。

图例欣赏

丝状息肉病内镜下表现:左半结肠多发性毛虫样、指状息肉样病变,类似钟乳石状病变。

结肠丝状息肉病结肠丝状息肉病结肠丝状息肉病结肠丝状息肉病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Lim YJ,Choi JH.What is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Filiform Polyposis?[J].Gut and liver,2012,6(4):524-526.

DOI:10.5009/gnl.2012.6.4.524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