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病打针吃药哭得“梨花带雨”,再常见不过了。但近日四川省重庆九龙坡一家医院的医生在微信朋友圈上吐槽:一位婆婆因为孩子抽血一直哭,竟然安慰孩子:“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这名医生表示,这种家长她已不是第一次遇上了。有人说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恨医生?这样解读“医生阿姨坏”正确吗?
婆婆一句安慰话 医生直言很受伤
张龄(化名)回忆说,事发当天上午她刚接班不久,一位婆婆带着孩子(应该是她的孙子)前来抽血化验。孩子因为怕痛,哭闹不停。本来这种情况很常见,一些家长一般会安慰孩子:“阿姨轻轻打,不痛。”但这位婆婆竟然这样安慰孩子:“不要哭,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
“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恨医生?”张龄感到十分不解。她说,自己其实很辛苦,当天下午4点钟上班,一直要忙到第二天中午12点才能回家。对于病人,她都保持尽量专业和和善,特别是对孩子,会更加细心照顾。她不知道为什么有家长会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孩子。
如何正确解读“医生阿姨坏”?
很多家长遇见孩子哭了,总想找一个“受气包”。比如孩子绊到椅子摔哭了,有些家长拍打椅子:“打你,把宝宝弄疼了。”其实换个说法可能更好。比如,“宝宝不哭,看你把椅子弄疼了,它都不哭。”“打医生”和“打椅子”具有逻辑一致性,这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思路和方法上存在需要思考和改变的地方。
这样的话语要说不恰当,那也只是说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若据此在之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恶意”,则属于不必要的“假想”了。
必须承认,医生对此所感觉到的不适,确实可能与当下医患关系的紧张有关系。但也要看到,如果自身过于突出这种心理暗示,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医患彼此之间的误解甚至是紧张、对立。
医患和谐从哪里来?一方面需要患者做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医护人员做出努力。就现阶段而言,医护人员可以发挥的作用更大。这种努力不仅指向良好的医技和医德,还指向保持一个平常心,从容自信地看待患者。
话语禁忌越多,双方彼此理解就越受限,正常的对话被扭曲和曲解的几率也越大,更容易导致关系恶化。具体到哄劝小孩的情境中,家长注意措辞,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冒犯,确有必要。但有的医生也不应该太过于作受害者的心理联想,将无心之说上升到故意伤害的高度,应更加自信一点、阳光一点。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