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年,我们一同走过

——致《诊断病理学杂志》创刊20周年
dhy 华夏病理 692 评论

丁华野(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科)20年,我们一同走过 《诊断病理学杂志》于1994年的6月诞生,由北京军区总院主办的。刊名由刘彤华教授提出,最终由李维华、廖松林等教授共同商量而确立。其办刊宗旨为:面向基层,围绕诊断病理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中国诊断病理水平的提高。第一任主编为李维华教授(1994-1999年),刘彤华教授担任名誉主编,蔺学兰任编辑部主任,这是中国第一本与国外接轨的大16开本诊断病理学杂志。时为季刊,封面用镜下彩图,突出诊断病理特点。杂志的诞生在当时的病理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年走来,伴随着中国病理的风风雨雨,《诊断病理学杂志》不断的成长。1998年杂志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刋),后成为中国核心期刋(2004年、2011年)。2001改为双月刊,2013年成为月刊。期间担当杂志主编、名誉主编和顾问的都是业内德高望众的病理届大家,他们传承着中国病理届的认真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优良学术作风,保证论文选取的质量。杂志的制作也不断优化和美化,经历了从普通纸到铜版纸,从黑白图到彩色图,从图集中排到图随文的变迁,同时杂志的实用性也逐年提高。

此外,从格局和内容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率先设立了诸多新的栏目,如专家论坛、读者作者编者、读片讨论荟萃、国外期刋摘要、专家答疑、技术交流、WHO肿瘤分类等。此外,创建了某些特殊的专栏,如中杉园地、迈新技术交流、格林标本等。我们还另辟蹊径独创了小论著(病例论著)和技术论著项目,鼓励基层病理医生把好病例写成论著,技术人员把技术交流的文章写成论著,实践证明,这种创举不仅增加了基层病理医生和技术人员认真收集病例、积极写作的热情及信心,而且也有益于基层病理医生及技术人员的进步和成长。

与此同时,本杂志更加注重传播最新的理念和标准,应广大基层病理医生的需求,诊断病理杂志社先后3次组织专家将“WHO肿瘤组织学分类(第2版,24个分册)”、“WHO肿瘤组织学及遗传学分类(第3版,10个分册,同时附有图片光盘)”及WHO肿瘤分类(第4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及消化系统肿瘤3个分册)编译成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在诊断病理杂志社编译的基础上对“WHO肿瘤组织学及遗传学分类(第3版,10个分册)”进行了出版发行。这些书籍均成为广大病理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受到广泛赞许及好评,为促进肿瘤病理诊断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水平,培养病理专业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诊断病理学杂志》走过的20年,处处体现着爱的奉献,爱的传承,每一步都得到许多病理界老前辈的真诚帮助,众多病理学专家的大力支持,为了提高中国病理的诊断水平,培养病理的有用之才,他们认真负责,教授知识,传承品格,为晚辈树立了榜样,受到整个中国病理界的尊重和好评。李维华教授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他在《诊断病理学杂志》担任了12年主编,不图名利,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功不可没。即使不再担任主编,还经常为杂志的发展筹谋,献计献策,春节前去看望病中的李教授,他仍谈笑风生,和我探讨杂志的发展和前景。没想到第2天他住院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他那慈祥的笑容、铿锵有力的声音永远和《诊断病理学杂志》相伴,永久留在我们的心里。

今天,中国病理有了长足的进步,《诊断病理学杂志》也成为中国重要的病理学术期刋。当我们回顾走过的历程,有许多事情难以忘怀。杂志面向基层,因而是一本“接地气”的杂志,杂志传播知识、理念,因而培养了诸多病理人才,杂志促进交流、探讨,因而提高了中国病理的诊断水平。杂志的字里行间同样渗透着皋岚湘主任医师及李燕燕、曾济平夏晓叶、卢丽英、乐俊和、马剑青及贝金峰等各界编辑人员的默默耕耘,心血和汗水,努力和付出,她们陪伴着《诊断病理学杂志》走过了20年,无怨无悔的行动着实令我们感动和敬佩。

此时此刻,作为杂志的创办人之一,满怀对杂志的热爱、对病理工作者的崇高敬意,对老一辈病理学家的感恩之情,衷心感谢各届主编、名誉主编、顾问以及诸位副主编、编委、专家委员会的各位专家、编辑部的各位同志及广大病理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衷心祝愿《诊断病理学杂志》越办越好!

2014年4月14日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