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皮肤部分(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新进展(一)

C82325432 华夏病理 4737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张仁亚,王强

皮肤(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包括了一组形态学有重叠的肿瘤谱系,因此常导致诊断困难。该组肿瘤源于正常情况下分化为(肌)纤维母细胞的间质干细胞,因此形态学上也类似这些细胞。其生物学行为从良性、至局部破坏性、甚至显著恶性不等,因此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近些年,分子病理进展拓展了我们对诸多病种的认识,具体如某些肿瘤中确定有特殊的基因重排、已显著改变病理诊断策略的新型免疫组化指标等。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病理专家Linos等曾在《Semin Diagn Pathol》杂志发表综述,详尽介绍了皮肤某些(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特征等方面的新进展。尽管该文出发点为表浅部位的相关肿瘤,但其中很多病种也可发生于深部位置,如和肌肉、骨、甚至内脏器官有关。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点,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罕见的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每年每百万人新发病例为1例。最初认为该肿瘤发生于胸膜,但现在发现约30%的病例发生于胸外部位,如脑膜、腹腔、四肢、躯干等。该肿瘤好发于50-70岁,男女发病率近似。临床一般表现为缓慢生长、无症状的肿物,偶为影像学检查所见。该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完整切除。

近些年,有研究尝试通过临床病理特征来评估SFT不良预后风险。Demicco等人最新提出的风险评估方案中,包括四个指标: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核分裂计数、肿瘤坏死;据此将SFT预后不良风险分为三组。此前方案中纳入的肿瘤细胞是否丰富、细胞核多形性,目前认为并不是可靠、可重复的生物学行为预测指标。最近有研究将Ki-67增殖指数替代前述模型中的核分裂计数,发现Ki-67增殖指数在预测方面更为有效。也曾进行过分子特征相关研究,如融合相关的外显子、TERT启动子突变,但现在并无明确证据支持这些指标具有预后意义。

组织学上,SFT为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构成,呈无序生长,背景为细胞稀疏至致密的胶原性间质。间质内有薄壁、鹿角状(血管外皮瘤样)血管,偶有黏液样改变或玻璃样变性。

免疫组化方面,SFT弥漫阳性表达CD34和STAT6;据报道,约40%的病例有β-catenin细胞核阳性,这在小活检中鉴别韧带样纤维瘤病时可能是一个陷阱。文献中还有一些SFT亚型报道,如脂肪瘤样亚型、上皮样亚型:前者梭形细胞中混杂有脂肪细胞,后者细胞呈上皮样、细胞核圆形、空泡状,且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 

SFT的分子机制是12号染色体上相邻两个基因的融合、导致NAB2::STAT6重排。嵌合的NAB2::STAT6融合转录本中,断裂点高度不一,最常见的为NAB2ex4::STAT6ex2、NAB2ex6::STAT6ex16/17。最近有研究发现NAB2ex4::STAT6ex2者和肿瘤位于胸腔内、年龄较大、核分裂较低有显著相关。此外,由于NAB2和STAT6在12号染色体中的位置极为接近,因此FISH检测时可能会漏掉NAB2::STAT6的融合,但二代测序检测是可靠的。STAT6免疫组化也是检测NAB2::STAT6融合的有用替代性标记:细胞核表达STAT6对于SFT来说,高度敏感和特异(分别为96%、97%)。

图例赏析

皮肤部分(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新进展(一)

1.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A)本例为形态单一的梭形至卵圆形细胞构成,瘤细胞围绕在鹿角状血管周围;(BC)瘤细胞无序排列,背景为致密胶原性间质;无明显的细胞学非典型;(D)免疫组化,弥漫强阳性表达STAT6

结节性筋膜炎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OF)是一种良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最常见于上肢、头颈部和躯干。该肿瘤的特点为早期增生性生长、常自发消退。临床一般见于和筋膜相关的深部位置,但也可见于表浅部位、罕见情况下可见于器官实质内(如腮腺)。颅骨筋膜炎是一种见于新生儿的亚型,发生于头颅的软组织,且可侵蚀下方骨组织。

显微形态方面,NOF的特点为胖梭形肌纤维母细胞排列呈束状,核仁不明显,背景为程度不等的胶原性表现。瘤细胞的细胞核无多形性或深染表现,但可有较高的核分裂活性、无非典型核分裂。局灶黏液样表现及羽毛状表现,后者逐渐呈玻璃样变。常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及红细胞外渗,偶可见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罕见情况下,结节性筋膜炎可发生于真皮、侵入表浅皮下组织,且细胞形态特征与较深处病变相似。

免疫组化方面,NOF一般弥漫阳性表达SMA,呈特征性的“平行轨道样”;desmin可局灶阳性。有报道称高达90%的病例局灶表达CK。

尽管最初认为NOF是一种反应性病变,但近些年大量研究发现该病变90%以上病例具有涉及USP6基因的重排。因此很多专家将其描述为“一过性肿瘤”,即形容具有遗传学上的重排、但一般为自限性的病变。

USP6基因的融合曾报道于动脉瘤样骨囊肿、软组织的动脉瘤样囊肿、颅骨筋膜炎、骨化性肌炎、骨化性筋膜炎、腱鞘处的细胞性纤维瘤、手指的纤维-骨性假瘤。USP融合阳性的NOF病例中,约70%的融合配体为MYH9。近些年还报道了很多其他少见融合配体。USP6的重排可通过二代测序或FISH断裂探针检出,但后者可能会漏掉一些特殊易位。

NOF临床生长迅速、镜下大量核分裂、有时呈浸润性生长,因此可能会误判为肉瘤;其实以往这一病种的名称就是“假肉瘤”。其鉴别诊断包括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黏液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富于细胞的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浸润周围组织的特征更为显著,且免疫组化弥漫阳性表达CD34,分子特征方面具有PDGFB/D的易位。与结节性筋膜炎相似,黏液纤维肉瘤也与筋膜相关,但细胞学多形性及细胞核深染的程度更为显著。平滑肌肉瘤的特征是梭形细胞、大量嗜酸性胞质,免疫组化弥漫阳性表达desmin和SMA,但此时并非结节性筋膜炎中特征性的“平行轨道样”,这一特点提示肌纤维母细胞分化。表浅的结节性筋膜炎可能很难和富于细胞的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鉴别:后者为细胞丰富的梭形细胞肿瘤,一般发生于真皮、可累及表浅的皮下脂肪组织;该肿瘤细胞数量多,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呈波浪状,局灶有玻璃样变的胶原,并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该肿瘤高达60%会表达SMA,但一般是局灶性;病变周边可表达CD34。

极为罕见的情况下,NOF可表现为恶性生物学行为:目前英文文献中仅有2例报道,且为较长时间内出现多次复发及转移、或表现为局灶侵袭性生长。这两个病例均为PP6R3::USP6融合,且融合的等位基因有明确的扩增。

图例赏析

皮肤部分(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新进展(一)

图2.结节性筋膜炎。(A)本例为发生于真皮的表浅结节性筋膜炎;(B)瘤细胞为形态单一的梭形肌纤维母细胞,排列呈短束状,背景为胶原性;细胞核无多形性,可见典型核分裂(黑色箭头所示);部分区域散在红细胞外渗;(C)免疫组化方面,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SMA,且呈特征性的“平行轨道样”着色;(D)FISH断裂探针检测,USP6基因重排阳性。

——未完待续——

点此下载原文献 

参考文献

[1]Georgantzoglou N, Linos K. An update on selected cutaneous (myo) fibroblastic mesenchymal tumors. Semin Diagn Pathol. 2023;S0740-2570(23)00047-3.

doi:10.1053/j.semdp.2023.04.018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