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教授等首次采用血管内纯水(蒸馏水)灌注法+高脂饲料饲养法,成功制作出了一种简单易行、可控性强的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有助于深入探讨血管内膜增生与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功能障碍、细胞迁移、血流动力学、炎症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机制。相关论文刊发于美国最新一期《心血管病理学》杂志上。
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IH)是血管损伤继发的一种结构性改变,可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研究证实,内皮细胞损伤是IH病变的始动性因素,所诱导的细胞聚集可致内膜增厚,并引起支架植入、冠脉搭桥等血管成形术后管腔再狭窄等病变。目前,专家所用的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大多为高胆固醇血症诱导出的内膜损伤,或是基于重复、连续的化学性或物理性内膜损伤。由于动物模型血管管腔过小,很难在管腔内操作时制作出不同程度的内膜损伤。
课题组研究人员发现,纯水(蒸馏水)可通过导致血管管腔内的低渗透压环境,进而诱导内皮细胞发生肿胀、功能障碍,低渗性休克甚至凋亡,且这种低渗造成的内膜损伤不伴有弹力板等的副损伤。由此,刘宏宇等人推测这种低渗透压诱导的内膜损伤结合高脂血症,可能促使血管内膜发生增生性病变,且这种损伤可随血管内纯水灌注时间延长而加重。动物实验证实,血管内纯水灌注法可诱导兔股动脉内膜细胞出现低渗性损伤,在含2%高胆固醇的高脂饲料饲养条件下,这一低渗性损伤会诱导血管内膜发生增生性病变。
研究人员介绍,此模型的优点在于,其增生性内膜病变具有显著的可控性。此模型的发明与应用将促进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动物模型和人体疾病的有效结合,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奥秘”,为今后临床有效地防治血管成形术后管腔再狭窄奠定科研基础。
内皮细胞:用高倍镜观察肠系膜上的毛细血管,可见到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较间皮细胞小,排列紧密。
内皮细胞或血管内皮是一薄层的专门上皮细胞,由一层扁平细胞所组成。它形成血管的内壁,是血管管腔内血液及其他血管壁(单层鳞状上皮)的接口。内皮细胞是沿着整个循环系统,由心脏直至最小的微血管。
心室内表面的内皮细胞称为心内膜。微血管及淋巴微管是由单一层的内皮细胞所组成。
内皮组织是一种特别的上皮组织,而上皮组织是动物的四种生物组织之一。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