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强子 华夏病理 441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随着研究的进展,乳腺癌病理分类已有了较大改变。虽然最常见仍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即此前的浸润性导管癌)及某些特殊类型浸润性癌(如浸润性小叶癌),但已有某些少见肿瘤类型纳入了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类,如部分常见于其他器官或系统(如涎腺及皮肤附属器)而罕见于乳腺的瘤种。阿拉巴马大学病理专家Pesoli、Youssef、魏石教授在在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官方期刊《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发表综述,详细介绍了乳腺涎腺型癌的组织学特点、鉴别诊断及分子遗传学进展。为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我们将其中重要表格及图片编译介绍如下。

1. 部分类型乳腺涎腺型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概述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1. 乳腺腺样囊性癌,生长方式不一,可见结节状生长并混有筛状、管状及实性成分(左),呈浸润性生长(右)。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2. 乳腺腺样囊性癌特征性免疫表型:管状及实性生长区域的p63阳性表达(左上),p63阳性勾画出肿瘤的筛状结构(右上);IV型胶原显示肿瘤细胞巢周围、假管腔样腔隙内的基底膜样物(左下);c-kit阳性程度不等,肿瘤中的管腔成分阳性更为显著。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3. 乳腺腺泡细胞癌中的不同生长方式:结节状生长(左上);微腺性腺病样生长(右上);类似浸润性小叶癌的侵袭性生长(左下)。腺泡细胞癌中低至中级别的细胞核(右下)。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4. 乳腺腺泡细胞癌免疫组化S-100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左),溶菌酶表达程度不一(右)。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5. 乳腺分泌性癌,低倍镜下呈分叶状表现,伴微囊性、靴钉样、腺泡状、实性片状混杂(左),高倍下可见瘤细胞呈多边形,细胞核低级别,胞质淡染、颗粒状或空泡状,腺泡内偶见分泌物(右)。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6. 乳腺的原位分泌性癌,组织学特征类似分泌性癌(左);免疫组化p63,肿瘤巢周边有一层肌上皮(右),也证实为原位病变。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7. 乳腺分泌性癌免疫组化,弥漫表达S-100(左),程度不等的表达c-kit(右)。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8. 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学可见多种细胞类型、多种结构混杂,其中有大量黏液细胞(上);高倍镜下可证实有鳞状细胞、黏液细胞及中间型细胞的混杂(下)。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9. 乳腺透明细胞汗腺瘤,可见显著透明表现的细胞,并形成衬覆矮立方状细胞的导管样囊腔及腺样结构(左)。高倍镜可见显著的黏液细胞,并有局灶导管样结构(右)。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10. 乳腺透明细胞汗腺瘤既表达低分子量CK(CK7,左上),又表达高分子量CK(CK5/6,右上);表达p63(左下),但SOX10的表达仅限于衬覆在导管及腺样结构中的矮立方状细胞(右下),且不表达p63。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11. 乳腺上皮-肌上皮癌,形态学为管状及实性生长方式的混杂,并有硬化性及黏液样间质(左);细胞为两种类型,具有显著细胞学非典型,肌上皮细胞呈显著透明表现(右)。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图12. 乳腺上皮-肌上皮癌的免疫表型可进一步证实其双相性,低分子量CK(AE1)标记上皮细胞(左),p63标记肌上皮细胞(右)。

 肿瘤“腺中腺”-乳腺的涎腺型癌

其余更多信息,请参阅原文。

点此下载原文献

参考文献

[1]Pesoli C, Youssef M, Wei S. Salivary Gland-Type Carcinomas of the Breast. Arch Pathol Lab Med. 2022;10.5858/arpa.2022-0028-RA.

doi:10.5858/arpa.2022-0028-RA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