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乳腺叶状肿瘤组织学要点
组织学上,叶状肿瘤类似管内型纤维腺瘤,如双层上皮成分;但叶状肿瘤具有分叶状裂隙,周围为富于细胞的间质成分。如前所述,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方案,叶状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其区分是根据多项组织学特征的综合,具体包括:间质细胞丰富程度,间质过度生长,细胞学非典型,核分裂数量,肿瘤边界,有无恶性异源性成分。
间质形态温和的叶状肿瘤,可类似纤维腺瘤;而间质呈显著肉瘤样表现的叶状肿瘤,很难与肉瘤鉴别。倾向于良性叶状肿瘤而不是纤维腺瘤的主要特征有:存在富于细胞的间质且细胞核为形态单一的梭形、核分裂罕见(<5个/10HPF);间质细胞密度一般在紧邻上皮的部分更高;间质可有透明样变或黏液样改变;体积大的叶状肿瘤中可能可以出现坏死,并偶见体积大的、怪异的间质细胞;叶状肿瘤中可见良性脂肪化生、软骨化生、骨化生(不要因此而误判为恶性)。
具体来说,良性叶状肿瘤边界一般界清、呈推挤性表现,仅有小灶凸向周围组织的成分。如出现恶性叶状肿瘤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特征时,则诊断为交界性叶状肿瘤。恶性叶状肿瘤,是指存在间质细胞的显著细胞核多形性、间质过度生长(是指一个低倍视野中无上皮成分)、间质细胞弥漫性富于细胞且核分裂增加(>10个/10HPF)、浸润性边界;存在恶性异源性成分而无上述特征的时候,也可诊断恶性叶状肿瘤。
图1. 良性叶状肿瘤形态学特征。本例为手术切除标本,镜下为纤维上皮性的双相型肿瘤,边界清晰或呈推挤性,呈显著管周型生长并有分叶状结构。本例仅有一处病灶间质细胞密度增加(D),间质的梭形细胞核形态单一、呈温和表现,核分裂罕见。该病例间质呈异质性表现,部分区域间质细胞稀疏,也有些区域的间质呈硬化性、透明样变(E)。综合上述情况,该例诊断为良性叶状肿瘤。
图2. 交界性叶状肿瘤形态学特征。本例为手术切除标本,镜下可见如下表现:显著管周型生长(A);间质具有异质性,具体如硬化、水肿、富于细胞等(B);间质细胞密度非均一的增加,在上皮周围或上皮下细胞密度更高(C);间质细胞核具有中等程度多形性(图C插图所示),部分区域核分裂活性较高(高达4-5个/10HPF);局灶有间质的过度生长(D);局灶边界呈渗透性,部分肿瘤凸向周围组织(E、F)。上皮成分未见显著非典型。
图3. 恶性叶状肿瘤形态学特征。本例为真空辅助活检标本,镜下为纤维-上皮的双相型肿瘤,低倍镜下间质细胞密度增加(A);中高倍镜下,细胞核有中等程度至显著表现的非典型(B),且核分裂增加(C),因此诊断为恶性叶状肿瘤。
图4. 恶性叶状肿瘤形态学特征。本例为图3对应手术切除标本,具体可见如下特征:边缘呈渗透性、累及周围乳腺实质(D);间质细胞密度增加,且一般为弥漫表现(E),局灶间质过度生长且间质细胞核有显著多形性(F);部分区域核分裂显著,高达18个/10HPF。本例未见恶性异源性成分。
大部分叶状肿瘤为良性,复发的情况并不常见;交界性叶状肿瘤也可局灶复发,但不会转移。据报道,恶性叶状肿瘤高达10%出现远处转移,几乎可累及所有器官,尤其多见于肺和骨。局部淋巴结转移罕见,因此对于恶性叶状肿瘤的治疗来说,确保达到一定切缘距离的情况下局部广泛切除或乳腺切除即可。由于罕见淋巴结转移,因此无需腋窝淋巴结清扫。由于恶性叶状肿瘤的转移主要是经血道,因此关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相关数据也很少。巨大叶状肿瘤患者临床上可能会有腋窝淋巴结的肿大而可疑转移。
图5. 恶性叶状肿瘤的椎骨转移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现。本例患者1年前确诊为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目前出现椎骨转移。形态学表现为非典型梭形细胞的增生,与乳腺原发肿瘤形态学类似,核分裂指数显著升高(插图示Ki-67增殖指数20%)。
需要注意的是,大规模队列研究报告乳腺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几率分别为11.2%、15.9%、24.5%,远处转移几率分别为0%、<2%、16%。大部分远处转移的患者也会有局部复发。具体恶性叶状肿瘤来说,文献中报道转移几率自1.7%至16%不等。出现转移的患者一般对化疗无效,且一般初始治疗3年内死亡。与发生远处转移有关的组织学因素有:肿瘤大于7cm,边界呈浸润性,间质显著富于细胞,核分裂大于5个/10HPF,有坏死。恶性叶状肿瘤中的异源性成分似乎并不影响预后。
免疫组化及遗传学改变
乳腺叶状肿瘤遗传学改变和组织学特征之间的关系还未完全阐明。有研究称,叶状肿瘤中的上皮-间质相互作用且间质表达β-catenin和胰岛素性叶状肿瘤中都曾有过检出,部分通路提示可能有治疗靶点。
全文完
往期回顾:
乳腺叶状肿瘤概述(二)
点此下载原文献
参考文献
Lissidini G, Mulè A, Santoro A, et al. 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 a systematic review. Pathologica. 2022;114(2):111-120.
doi:10.32074/1591-951X-754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