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不畏浮云遮望眼-呈上皮样表现的血管源性肿瘤(三)

强子 华夏病理 649 评论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不畏浮云遮望眼-呈上皮样表现的血管源性肿瘤(一)

不畏浮云遮望眼-呈上皮样表现的血管源性肿瘤(二)

不畏浮云遮望眼-呈上皮样表现的血管源性肿瘤(四)

不畏浮云遮望眼-呈上皮样表现的血管源性肿瘤(五)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

2003年首先描述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的时候,认为是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这是一种特殊的中间恶性潜能血管源性肿瘤,常被误诊为上皮样肉瘤。2011年,一项较大规模的报道中用了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的名称;2013年版的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推荐用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这一名称。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常表现为多发性疼痛性结节、或无症状的结节,常发生于下肢,少见情况下可发生于年轻人躯干部位,男性多于女性。病变一般较小,1-3.5cm不等。肿瘤常累及多个组织层面,同时有皮肤、骨骼肌、骨组织受累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应密切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等确定病变范围。有随访资料的病例中,半数以上会在同一部位出现多次肿瘤性结节,即使出现转移也极少有肿瘤导致的死亡。如临床可行,则手术治疗为最佳方案,仅有个别患者进行了术后放疗和/或辅助化疗。

组织学方面,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的细胞为上皮样至梭形,呈特征性的片状、浸润性结节或束状结构。病变位于皮肤时,低倍镜下可能考虑为伴表皮增生、周边胶原纤维陷入的纤维组织细胞增生。无明显的管腔状生长。很多病变中细胞核会呈空泡状,核仁表现不一,胞质致密红染、嗜酸性,可能会因此而呈肌样表现(即假肌源性)。肿瘤细胞之间常见混有中性粒细胞,且这一点可能是诊断线索。细胞核多形性表现不一。部分病例中可有核分裂、肿瘤坏死、血管侵犯,但这些特征与预后无关。

不畏浮云遮望眼-呈上皮样表现的血管源性肿瘤(三) 

图1.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肿瘤细胞梭形至上皮样,呈浸润性束状结构,瘤细胞胞质红染、嗜酸性(“肌样”表现)。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的免疫组化也比较特殊,瘤细胞会同时表达AE1/AE3及血管内皮标记,后者如FLI-1、ERG。不过,CD31阳性只见于50-80%的病例,且一般并不表达CD34。部分肿瘤可表达SMA,但其他肌源性标记如desmin、myogenin、MyoD1等均为阴性。EMA、MNF116、S-100也均为阴性。所有肿瘤均为细胞核阳性表达SMARCB1(INI-1)。此外,细胞核弥漫强阳性表达FOSB可能对诊断极有帮助,因为鉴别诊断需考虑的肿瘤类型大部分都不会有此表达。

不畏浮云遮望眼-呈上皮样表现的血管源性肿瘤(三) 

图2.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免疫组化,FOSB在细胞核呈弥漫强阳性。

分子遗传学方面,几乎所有病例均有t(7;19)(q22;q13)所致的SERPINE1-FOSB融合。部分肿瘤还会有FOSB的重排。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应注意鉴别经典型血管肉瘤,后者细胞核不表达SMARCB1(INI-1)对此极有帮助。此外,很多上皮样血管内皮肉瘤会表达EMA,且常表达CD34(约5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上皮样肉瘤中也会出现ERG(针对N-末端的抗体)、FLI-1的细胞核阳性,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诊断陷阱。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红染、嗜酸性的胞质可能也会考虑到肌源性肿瘤的可能,如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不过,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并不表达典型的肌源性标记,如desmin、caldesmon、myogenin、MyoD1。

发生于皮肤及皮下组织时,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形态学可能极为良善,非常类似富于细胞性的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或网状组织细胞瘤(reticulohistiocytoma),如前所述,CK及血管内皮标记的共表达对于确诊为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极为关键。其他具有上皮样形态学表现的血管性肿瘤(如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上皮样血管肉瘤)等即使出现CK及血管内皮标记的共表达,其形态学上和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相似的几率也很小。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Shon W, Billings SD.Epithelioid Vascular Tumors: A Review[J].Advances in anatomic pathology,2019,26(3):186-197.

DOI:10.1097/PAP.00000000000002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