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日本新技术利用标志酶检测肝细胞癌

生物探索 810 评论

日本东京大学医院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发现,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液中,有一种标志酶的功能会显著增强[1],利用这种酶为标志物进行相关肿瘤的检查,可大幅提高检测准确率,从而有助人们更早发现肝细胞癌,以展开治疗。

日新技术利用标志酶检测肝细胞癌

日新技术利用标志酶检测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道而居第三位,在部份地区的农村中则占第二位,仅次于胃癌。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约11万人,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

这个研究小组对239名肝硬化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147人已患上肝细胞癌。研究人员发现,癌症患者血液中的线粒体型肌酸激酶的功能大约是其他肝硬化患者的2倍。

研究人员说,用这种标志酶来检测肝细胞癌的准确率达到约60%,而现有检测方法的准确率只有40%至50%,特别是对于2厘米以下的肿瘤,现有方法只有20%至45%的准确率。

肝细胞癌的其它治疗靶点

AMPK调节p53抑制肝细胞癌[2]

6月22日,Cancer Research 杂志报道了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自身在肝细胞癌中发挥抑癌功能的机制研究。

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一个细胞能量状态的生物感应器,已被证明在已知的肿瘤抑制基因的上游和下游发挥作用。然而,是否AMPK本身起着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仍不清楚。

肝细胞癌mTOR途径及自噬联合药物治疗[3]

由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在50%的肝癌患者中上调,研究者比较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mTOR的变构抑制剂RAD001和新一代磷脂酰环己六醇3-激酶/mTOR三磷酸腺苷位点竞争性抑制剂BEZ235的作用效果。

不料,这两种药物可协同抑制培养的肝癌细胞的增殖。此协同效应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的磷酸化密切相关。在模拟人类肝癌的小鼠模型中,两种药物相结合可显著减小肿瘤,但不能单独发挥此作用。然而,在肿瘤中,单独应用BEZ23即可有效地抑制4E-BP1的磷酸化,这意味着额外的靶点也可能参与到这种协同肿瘤抑制作用中。

肝细胞癌治疗的新靶点CHK1/SYK(L)[4]

来自美国基因泰克公司的研究人员表示,靶向FGFR4能够抑制肝细胞癌。

在这项研究里,他们发现FGFR4被需要于肝癌的发生。FGF19转基因小鼠的后代能够发展为HCCs,然而,与FGFR4敲除的老鼠所繁殖的后代不会发展为肝癌。

 

责任编辑:abin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