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综述:上皮样血管源性肿瘤(三)

慧海拾穗 华夏病理 1123 评论

【摘要】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尤其是上皮样血管源性肿瘤。不仅不同上皮样血管肿瘤之间的区别是有挑战性的,而且鉴别诊断的范围也很广,包括黑色素瘤、癌和其他上皮样软组织肿瘤。最新的免疫组化标记和更全面的遗传特征让我们对上皮样血管源性肿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Shon等在《Adv Anat Pathol》杂志发表了题为《Epithelioid Vascular Tumors: A Review》的文章,文中就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 hemangioma)、上皮样血管瘤样结节(epithelioid angiomatous nodule)、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seudomyogenic hemangioendothelioma)、复合性血管内皮瘤(composite hemangioendothelioma)、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和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要综述和更新。

(四)复合性血管内皮瘤

概 述

复合性血管内皮瘤极为罕见,典型表现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和网状血管内皮瘤的组织学特征;也可有其他成分,如梭形细胞血管瘤、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等。

临 床

特 征

多见于成人,也有先天性病例报道。好发于肢体远端皮肤和浅表软组织。一些患者有潜在的血管病史,如淋巴水肿和血管畸形。很少发生在有Maffucci综合征或神经纤维瘤病史的患者。由于该病罕见,临床生物学行为还不确切。复发常见。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报道,但没有系统性转移。大多数复合性血管内皮瘤的侵袭性比经典型血管肉瘤弱。

 

病 理

特 征

复合性血管内皮瘤常发生在皮下和真皮(或黏膜),呈浸润性生长。由比例不等的良性、中间性或恶性成分混合组成,各种成分在肿瘤内的组成、分布及其比例因病例而异。大部分病例由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和网状血管内皮瘤(由细长的分支状血管组成,形成网状结构,类似于人体正常的睾丸网。血管内皮细胞多呈单层排列,核圆形,深染,位于细胞顶部,胞质少,位于细胞的基底部,内皮细胞似鞋钉样突向腔面)组成。部分病例中有些区域类似梭形细胞血管瘤。可能存在大的内皮细胞,胞质空泡状,呈假脂肪母细胞样。部分病例有血管肉瘤样特征,内皮细胞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可见。肿瘤性内皮细胞主要表达CD31和ERG。CD34和淋巴标志物的表达不一。Perry等人最近描述了一种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的复合性血管内皮瘤,这种独特的肿瘤较先前描述的复合性血管内皮瘤具有更强的侵袭性临床行为。

鉴 别

诊 断

①血管肉瘤:因部分病例含有血管肉瘤样特征区域,因此需要鉴别。肿瘤成分多样及病程较长、进展缓慢是复合性血管内皮瘤的特点,血管肉瘤成分相对单一。

②网状血管内皮瘤:除可含有Dabska瘤样区域外,无其他血管肿瘤成分。


综述:上皮样血管源性肿瘤(三)

图4:复合性血管内皮瘤由巢状上皮样(A)和网状区域(B)构成;部分病例具有血管肉瘤样区域,细胞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可见(C)。

(五)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概 述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恶性血管源性肿瘤,通常比其他血管内皮瘤的侵袭性更强。

 

临 床

特 征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好发于躯体软组织、肺、肝和骨。软组织和皮肤的病变多位于于四肢,其次是躯干和头颈部。发生于内脏和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常为多灶性。目前尚不清楚这些不同的病变是否反映了多中心或转移性疾病。然而,在多灶性病变中存在相同的基因融合,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它们起源于单个克隆,代表转移性病变。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可以发生于所有年龄组,但儿童很少见;中位年龄50岁。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局部复发率为10%~15%、转移率为20%~30%、死亡率为10%~20%。Deyrup等通过多变量分析,发现肿瘤直径(>3cm)和核分裂象(>3个/50HPF)是与预后密切相关因素。

病 理

特 征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基本相同,与解剖部位无关。典型表现为浸润性条索状和/或上皮样内皮细胞巢,胞质轻度嗜酸性。胞质内空泡形成(原始血管腔)或胞质空泡内见红细胞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肿瘤细胞常嵌入黏液软骨样或透明基质中。间质可见钙化或骨化。部分病例中可能含有高级别形态的肿瘤细胞或实性型血管肉瘤样病灶。具有YAP-TFE3基因融合的病例可见有明显的血管腔隙形成,胞质更加丰富、嗜酸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表达典型的内皮标志物,包括CD31、CD34、FLI-1和ERG;注意CD34敏感性较低。尽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始终呈阴性,但一些病例可表达D2-40和Prox-1。最近一些研究表明,在大多数WWTR1-CAMTA1基因融合的病例中存在CAMTA1弥漫性核表达。YAP1-TFE3基因融合的病例表达TFE3。然而,TFE3蛋白的表达对于预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潜在基因状态是不可靠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FE3基因。

鉴 别

诊 断

①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由于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常与癌、黑色素瘤等非内皮性肿瘤混淆。内皮标志物的表达缺失有助于鉴别诊断。

②上皮样肉瘤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具有明显的免疫表型重叠。然而,上皮样肉瘤在形态学上具有更多的多结节结构,常伴有类似反应性肉芽肿过程的中心坏死区。INI1蛋白表达的缺失在鉴别上皮样肉瘤中至关重要。上皮样肉瘤CAMTA1表达阴性。

③有些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细胞学异型性增加,如果是小标本,可能很难与上皮样血管肉瘤鉴别。CAMTA1是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高度特异的指标。


综述:上皮样血管源性肿瘤(三)

图 5: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中的上皮样瘤细胞呈索状或巢状分布,胞质空泡形成,背景为黏液透明基质(A);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CAMTA1(B)。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