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Xp11.2易位/ 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

wangxueli1982 华夏病理 3558 评论
[导读] 作者:王学利 河南省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Xpl1.2 translocation/TFE3 gene fusions,简称Xpl1RCC)在2016最新版泌尿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与t(6;11)肾癌一起归入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癌的特殊亚型。1986年首先被报道以来,该肿瘤的相关报道多为个案报道或小宗病例分析。由于较低的发病率和较高的误诊率,导致目前对该肿瘤的认识不足,笔者曾在临床外检工作中碰到一例,结合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参阅相关参考文献,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主诉查体发现右肾占位2周;患者缘于2周前因纳差不适,就诊于海伦市中医院,腹部超声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为进一步诊治而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增强CT提示右肾下极5cm大小肿物,内密度混杂,外似有包膜,增强提示部分强化表现。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来我院,门诊以“右肾占位”收入院;于2017年8月14日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右肾切除术,标本送检我科。

1.2 方法 切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 h以上,常规脱水,石蜡包埋,3μm厚切片,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镜下观察。所用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公司。

2.结果

2.1 大体:送检切除的肾脏根治标本,肾脏大小9.5*5.5*4cm,于肾下极可见一灰白色肿物,肿物大小4*3.5*3cm,切面灰白色,实性,质中,与周边界尚清。

2.2 镜下  肿瘤性透明细胞构成的乳头状结构, 部分呈巢团状或腺泡状结构,肿瘤细胞小至中等大小,细胞界不清,胞质丰富,细胞核圆形,核仁不明显;局部间质可见沙砾体。

2.3 免疫组化结果 肿瘤细胞CD10、RCC、Cytokeratin、TFE3、P504阳性表达;肿瘤细胞CD117、CK7、Vimentin和S-100阴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2%。

诊断结果:肾透明细胞癌,ISUP分级Ⅱ级,大小4*3.5*3cm,免疫组化表型支持为Xpll.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术后未作放化疗,至今随诊20个月,状态尚好。

Xp11.2易位/ 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 

图1 肿瘤细胞呈乳头状,100倍;图2 肿瘤细胞呈小梁状,间质可见沙砾体,100倍;图3 肿瘤细胞小至中等大小,细胞界不清,胞质丰富,细胞核圆形,核仁不明显,200倍;图4 肿瘤细胞CK阳性,EnVision法;图5 肿瘤细胞CK7阴性,EnVision法;图6 肿瘤细胞CD117阴性,EnVision法;图7 肿瘤细胞P504S阳性,EnVision法;图8肿瘤细胞TTF3弥漫强阳性,EnVision法;图9 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2%,EnVision法;

3.讨论

3.1 临床特点 de Jong等人1986年率先报道了1例2岁儿童的Xpl1RCC, Weterman等人发现该肿瘤的基因TFE3。 2004年WHO作为一种新的肾细胞癌亚型增加到肾癌病理组织学分类中,该肿瘤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文献报道该肿瘤发病率在儿童患者中约40%,占成年人肾癌的1.6-4%;女性多见,男女比约1∶4。临床上主要以血尿、腰部疼痛、腹部包块三联征为首发表现,也有因体检偶然发现或发现转移病灶。该肿瘤远处转移的部位主要包括肝、肺、骨、脑,也有转移至胎盘的罕见报道。

3.2 诊断  Xpl1RCC的诊断证据主要来源于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组织学形态,该肿瘤大体形态与普通肾细胞癌类似,肿瘤界限相对清楚,假包膜常见,剖面多呈棕黄色,部分区域可见出血、坏死、钙化或囊性变。光镜下该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肿瘤细胞主要有实性片状、乳头状、假乳头状和腺泡状4种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小至中等大小,细胞界不清,胞质丰富,透亮或嗜酸性,细胞核圆形,大小一致,核仁不明显;局部可见沙砾体、含铁血黄素及胆固醇结晶沉着。

该肿瘤免疫组化的特点是较少表达cytokeratin、Vimentin、 EMA、CK7等上皮标记物,而多数表达P504S、CD10,由于该肿瘤形成了新的TFE3融合基因从而导致TFE3 蛋白特异性的高表达,使得TFE3蛋白免疫组化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达到99.6%和97.5%,所以TFE3免疫组化强阳性表达是诊断Xpl1RCC的重要依据。另外近期有研究提出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是一种新免疫组化指标,其在60%的Xpl1RCC中特异性表达,联合TFE3可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更为准确的诊断方法是FISH基因分析或RT-PCR 检测。

3.3 鉴别诊断 ①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成年人好发,形态学以薄壁血管网和透明细胞为特点,缺乏乳头状结构,沙砾体罕见,免疫组化CD10、Vimentin 和EMA阳性,而TFE-3阴性。②乳头状肾细胞癌:无论是经典Ⅰ型或Ⅱ型,还是文献中报道的嗜酸细胞型,均多发生在成年患者,形态学以乳头状结构为主,透明细胞区域少见,通常可见大量的泡沫样组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CK7阳性,而TFE-3阴性。③伴色素分化的Xpll易位肾癌:肿瘤组织呈片状及巢状,伴坏死,核仁明显,富含色素。该肿瘤上皮标记、S-100和PAX-8阴性,而TFE3、HMB-45和melan A阳性,其特征与软组织TFE3重排的上皮样血管周细胞肿瘤(Xpll易位性PEComa)有重叠。PSF-TFE3融合基因提示它们应属于同一类肿瘤。④肾集合管癌:侵袭性恶性肿瘤,病变累及肾髓质,有明显的小管样形态及高级别细胞学特征,CKl9、CKH和CK7等阳性。⑤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有乳头状和腺管状结构,细胞为立方或低柱状,界限清楚,可见特征性的核下空泡,类似分泌期的子宫内膜,无沙砾体形成,有平滑肌间质,核分级WHO/ISUP 1 级,免疫组织化CA9、CK7 阳性,TFE3和CD10 阴性。⑥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具有巢状结构,胞质嗜酸性,且免疫组织化学TFE3弥漫强阳,但不表达肾源性标志物CD10和PAX8等,且基因融合类型不同。此外,该肿瘤具有形态学上的多形性,还应与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肾脏肉瘤样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累及肾脏等鉴别。

3.4 分子基因学 该肿瘤基因组具有Xpll.2位点的易位,形成TFE3融合基因,导致TFE3蛋白的过表达,使MET酪氨酸激酶受体上调,从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增值,促进肿瘤形成。WHO(2016)肾脏肿瘤分类中将t(6,11)肾癌和XpllRCC一起归入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中。目前已知的基因融合类型至少有 8种,但明确位点的只有 5 种,分别是(t X;1)(p11.2;q21)导致的PRCC-TFE3融合基因、t(X;17)(p11.2;q25)导致的ASPL-TFE3融合基因、t(X;17(p11.2;q23导致的 CLTC-TFE3 融合基因、t(X; 1)(p11.2;p34)导致的PSF-TFE3融合基因以及 inv(X)(p11; q12)导致的 NonO-TFE3融合基因,这些融合基因最终表达TFE3融合蛋白。不同易位类型的组织学形态存在细微差别。本病例因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支持诊断,再加上技术条件,故未能作分子检测分型。

3.5 临床治疗及预后 由于Xpl1RCC发病率低,其治疗方法未形成指南性建议。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唯一有可能获得良好预后的方式,根治性肾脏切除术是首选的手术方式,但对特殊患者也有行射频辅助肾肿瘤剜除术。由于该肿瘤侵袭性较高,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就已发生淋巴结或者远处转移,手术往往无法完全阻断肿瘤进程,需要术后辅助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期。预后较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差,主要影响因素除了与病理分型、肿瘤分级分期、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有关,还与患者年龄及不同融合基因类型有关。

总之Xpl1RCC是一种新分类的具有独特基因类型改变的肾癌的独立亚型,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多见,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虽然目前有更多的认识以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突破,还有待于更多的重视及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