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卢德宏丨四十余载病理人生 显微镜下的“生命法官”

新浪医药 1147 评论

专家简介

卢德宏,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病理学系名誉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首席专家。

现担任北京市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组长;同时兼任NEUROPATHOLOGY、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等12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国神经病理的各项学术活动及神经病理专业医师继续教育工作。2011年卢德宏教授主办第二届亚洲神经病理大会并当选为亚洲神经病理学会主席。

四十余年从医路,卢德宏师承宣武医院病理科奠基人徐庆中教授,从一个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神经病理学专家。辛苦耕耘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患者眼中,他是医术精湛、妙手仁心的好医生;在同事眼中,他是一心坚守、以身作则的好领导;在学生和同行眼中,他更是传道授业、令人敬仰的好前辈。

本期新浪医药《大医精诚》系列特别走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首席专家——卢德宏,走近这位谦逊低调的边缘学科带头人,走近他和他背后神秘而威严的“病理”世界。

结缘病理科 立志做好“生命的法官”

还在念书的时候,卢德宏去听过一位穿着朴素、讲课严谨、知识渊博的病理学教授讲课,这位长者的讲课让他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病理科,并且有幸在这位老师的领导下工作,这位朴素的长者就是徐庆中教授。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初到病理科,踌躇满志的卢德宏就受到了艰苦条件的考验:脏乱差的环境、整日与解剖打交道、没有临床医生的光鲜满足,默默无闻又百般枯燥的工作环境让卢德宏非常不适应;再加上每一份病理诊断报告都担负着一个患者生死判决的压力和责任,卢德宏开始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迷茫。

直到有一天,一位从河南过来的父亲带着自己十二岁的儿子来到宣武医院就诊。河南当地给他儿子诊断是患有淋巴瘤,这位父亲很绝望,几经辗转,他找到了徐庆中主任,徐主任经过仔细诊断后确认这个孩子没有得恶性肿瘤,为在绝望边缘的这一家人一下子带来了生的希望,饱经沧桑的父亲当场跪倒在徐主任面前,嘴里不断地说着“谢谢、谢谢”。

这一幕当时给卢德宏触动很深,从那一刻他深切感受到了病理科医生的神圣使命,也是从那时候起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决心以老师为榜样,学好病理学,做好“生命的法官”,以帮助患者远离病痛为己任。

卢德宏丨四十余载病理人生 显微镜下的“生命法官”

苦练内功 追求医术上的精益求精

立志做一名好的病理医生之后,卢德宏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他最真实的工作写照。

四十多年里,他将自己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门学科,抓住一切机会刻苦专研、勤学苦练,不断追求医术上的精益求精。而正是由于常年在工作上投入大部分精力,让他对于自己的家庭总是多有疏忽,其中最让他遗憾的就是孩子出生时,他都没在妻子身边。

1982年,卢德宏获得一个前往上海系统学习神经病理的机会,机会宝贵,他却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当时他的爱人已经怀孕七个月,临盆在即,那个时候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他这一走,不仅意味着他不能亲自陪伴妻子度过这么重要的时刻,还意味着他要将妻子生孩子这份重担全部压在岳父岳母两位老人身上,对此,卢德宏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学本事你还不快去,机会这么难得!”,深知卢德宏对于病理学的热爱,妻子深明大义地支持他前往上海进修学习,最终,在他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他通过一份电报获知了“母女平安”的好消息。

正是这份求学的契机,让卢德宏系统地接触到了整个神经病理学知识,而后他又前往解放军总医院跟着全国著名神经病理学家黄克维教授学习查房、出门诊、尸检、做病理,在稳扎稳打地锻炼了专业能力的同时,又掌握了临床基本功,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全能专家,对很多神经领域的亚专业也是触类旁通。

“我们主任每一台电脑都是累瘫的、撑坏的”,尽管现在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卢德宏依然坚持在临床一线会诊。不出差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都会提前来到办公室,常年坚持阅读文献,学习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时刻保持举一反三、精益求精的探究精神。

每一次出差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卢德宏的行程永远只有机场—酒店—会场三点一线。每一次讲课之前他都坚持亲自更新完善自己的PPT,确保呈现出最新最好的内容给听众,这些PPT里涵盖了他多年以来的所有心血。直到现在,PPT里的每一个病例他都如数家珍,从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到病理的大体所见、镜下表现、辅助检查和最终诊断,他都能剥茧抽丝、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让听者掌握精髓。

至今仍让卢德宏记忆犹新的一个案例就是:

九十年代的一个尸检病例,当尸检接近尾声,缝合已经快要结束的时候,卢德宏赶来了解尸检情况,听完病史汇报及尸检所见之后,他沉思片刻,询问主检医生硬脑膜的尸检发现,这位医生这才意识到,在尸检的过程中大家忽略了对硬脑膜的检查和观察,于是重新拆线,在他的指导下,果然在硬脑膜静脉窦里发现有混合性血栓,继而明确了患者的死亡原因。

这个案例一直被卢德宏教授记在心里,时时以此教育科里的年轻医生,他始终强调病理一定要与临床紧密结合。他说,一个好的临床病理医生要时刻以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需求为先,每一个判断都需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术中所见,这样的诊断对临床才有意义,这样的病理医生也才可称为‘医生的医生’。

做好“医生的医生” 为临床提供“金标准”

病理科医生的名声往往是在业内而不在业外,作为国内神经病理学科的权威专家,很多医生同行都将自己的疑难病患推荐给卢教授会诊,全国各地的患者更是纷纷慕名前来。病理科会诊室门口经常可以看到患者家属手里拿着几份诊断不同的病理报告跟接诊医生说:“我们跑了很多家医院诊断都不一样,大夫说去宣武医院病理科找卢德宏教授会诊,他诊断什么就是什么了!”

卢德宏丨四十余载病理人生 显微镜下的“生命法官”

一个“信”字,这背后蕴含了无数的艰辛和汗水。多年来,卢德宏帮助无数患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难会诊,他用自己严谨治学的精神和渊博的专业知识竭尽全力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厘清疑问,为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最有价值的诊断信息,获得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致的信任和极高的赞誉——

“深切深切再深切!”,细小切片中求真知

早前,宣武医院病理会诊室接待了一位来自浙江的患者家属,他带了厚厚的一沓病例资料和影像资料及数十张病理切片来为自己的母亲求医。据了解,这位患者的母亲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先后在当地病理科以及美国病理科会诊,都不能完全解释患者临床变化,病情逐渐加重,临床大夫一筹莫展,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推荐他们来找卢教授会诊。

考虑到患者临床过程比较复杂,卢教授一再要求团队要仔细观察,不漏掉任何诊断线索。“我们再做两个特殊染色看看有没有帮助”,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复深切的切片中,我们终于发现了极少的肿瘤细胞,从而找到了患者真正的病因——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后来临床大夫按此诊断给予治疗,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部分症状得到缓解,为此,临床大夫亲自打来电话向卢教授表示感谢。

卢教授能够独具慧眼地找出难倒中外专家的病理改变,不仅仅是因为他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有他对患者由衷的关切和仁爱之心,为了能够用准确的病理诊断解释临床的疑惑和缓解家属的焦虑,他对每一个病征都非常坚持和执着——

“一遍不行问两遍!临床病理医生要锲而不舍地探究真相”

曾经有一个的57岁男性,7个月来反复卒中样发作两次。影像检查发现左颞顶叶脑出血,伴钙化,考虑为血管畸形,以“左半球病变性质待定”收入神外科。送检标本镜检发现患者脑实质内有大量的粘液样基质,首诊病理医生—陈大夫觉得这个病例非常蹊跷,粘液的由来让她陷入沉思,询问过临床医生患者病史,结果一无所获。于是她带着满腹的疑问求教于卢教授。

卢教授耐心的听完病例汇报,认真仔细地看完所有的切片,轻轻地说:“好好询问病史,尤其是心脏有没有异常。”

“问过临床医生了,病史没有特殊”,陈大夫解释说。

“别忘了,我们做的是临床神经病理,一定要学会从临床资料中发掘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一遍不行问两遍,一个临床医生问不清楚就多问几个,病理医生也要下临床亲自询问病人,不放弃任何细微的发现,锲而不舍的探究下去,才会柳暗花明呢!”按照卢教授的嘱托,陈大夫反复到临床一遍遍询问患者心脏的异常,几经沟通,终于在第四位医生到床边认真询问病人后,追问出12年前患者有心脏粘液瘤的手术史。

结果正是这个锲而不舍的追问和坚持,才最终揭示了本例的病理结果的真相,给了临床准确的病理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在卢教授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这样曲折婉转、最终柳暗花明的诊断病例不胜枚举。他始终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钻研,时刻掌握临床病理的新进展,为患者和临床医生解决棘手问题。

走在学术前沿 做出准确判断

十几年前,病理界对于IgG4相关疾病的研究还没有当前这么普遍,在一个冰冻班上,卢教授接手了这样一个病例。患者是一名中年男性,以后腹膜多发占位伴有肾功能衰竭收入院,当时无论是外科还是影像科,都倾向考虑是恶性肿瘤伴有广泛腹腔播散的可能,决定为患者做活检之后行保守治疗。

术中,卢教授接到快速冰冻病理标本后,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认为患者并不符合恶性肿瘤的表现,于是便将诊断结果告知了手术医生,手术医生对这样的结论难以置信。出于对患者负责的态度,遂请卢教授到手术室亲自指导术中标本的取材。几次不同部位的取材之后,冰冻病理诊断依然是“纤维组织增生,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未见肿瘤细胞”,手术医生虽然惊讶,但他们一直对卢教授信任有加,于是参考了卢教授的意见,结束剖腹探查。

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印证了卢教授的判断,患者腹膜的增厚和多发的结节样病变并非肿瘤转移所致,而是在当时还鲜少诊断的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根据这个病理诊断,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了激素治疗,很快,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

“渊博通明理,细微见真知”。卢教授的准确诊断,使数不胜数的患者最终得到确诊,并获得了有效的治疗;而他对待专业和学术的态度,也让年轻的病理医生受益匪浅。

为师传道,篝火相传

“无私奉献、不遗余力地培养全国病理医生”

病理医生要求高、成才慢,是没有掌声和鲜花的幕后英雄,再加之在整个中国的大环境下,病理学医生待遇相对较低,常常不受医院重视,使得病理学科的发展愈加艰难,越来越难以吸引优秀的医学人才。因此“人才紧缺”、“人才断层”是病理学科目前最大的问题。作为神经病理的学科带头人,卢教授始终不遗余力地积极开展社会工作,培养和影响更多行业内的年轻神经病理工作者。

在他的牵头和大力倡导下,宣武医院病理科一直主办着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神经病理学习班,并且负责每年一度的全国神经病理读片会的组织工作。此外,他还组织了神经病理涵义读片活动、北京市神经病理讨论会、北京市神经科CPC讨论会等系列活动。多年来,学术活动的规模从小到大,覆盖的医院由少到多,备受同行认可。卢教授常年的坚持和努力,使神经病理的专业知识和最新进展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造福了更多的患者。

“以身作则、悉心栽培科室里的每一个人才”

如果说培养全国神经病理人才是卢德宏作为学科带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作为科室的领导,他以身作则,尽自己所能帮助提携年轻医生,则处处尽显他为师传道的风范。

卢教授的会诊都是在多头显微镜下完成的,不管多么忙碌,他都始终倡导要把“学习、交流、合作、提高”的信念始终践行于每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中,并言传身教把这样的正能量传递给年轻医生。每年来病理科进修神经病理的医生结业时都感慨颇深,他们常说:“跟卢教授学习神经病理收获最大,不光病理学,相关的影像学、神经内外科也全都学习了。”

2009年,宣武医院病理科室医生滕梁红前往加拿大进修学习,那两年科室接连有2位医生辞职,这对本来就人才紧缺的科室造成了严重打击。“我都无法想象他们是怎么正常开展工作的”,回忆起当时在外求学的心情,滕梁红主任感慨道:“我已经做好随时打包被召回的准备了,结果当我和卢教授请示的时候,他却坚定地让我留下来,支持我继续完成学业。后来才知道,他为了让我安心学习,卢教授亲自参与到一线的工作中跟团队的医生共渡难关。直到现在我仍然被这种培养人才的真切关怀所感动和激励着。”

而在宣武医院病理科进修过的青年才俊、福建医大附一院王行富医师提起自己的进修经历,深情说道:“卢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展示神经疾病临床病理的“传奇”,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广大青年病理人,也让我从此走上快乐的神经病理专业之旅。卢教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每一个疑难会诊病例都亲自带教,教导我们要结合临床和影像,抽丝剥茧直击诊断要点,为临床提供最需要、最有用的诊断信息。虽然进修时间仅短短半年,但我已经受到了卢教授严谨治学和独到思维的上乘洗涤,学习的收获定会让我终生受益。”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多年以来,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卢德宏始终潜心钻研学术高峰,对于患者,他永远竭心尽力,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临床医生,他始终充满感谢,用心配合;对于病理科人才,他更是不遗余力地悉心培养。

尽管我国神经病理学科的未来发展仍然道阻且长,但我们相信,正是因为有卢德宏主任这样一批又一批不断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奋斗者,一定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责任编辑:华夏病理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