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学组第十届全国病理技术学术会议于2011年9月16-2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共226篇,来自全国各地的病理技术工作37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上第九届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组组长丁华野教授做了工作总结报告,成立了新一届全国病理技术委员会,表彰了为病理技术做出显著成绩的优秀病理技术专家,有21位专家和代表作了专题大会发言,并特别邀请LEICA公司免疫组织化学产品部总监Kenneth Mitchell 博士、技术总监Matthew Wallace 作专题报告;会议围绕常规病理技术、特殊染色及肾活检检查的规范,细胞学制片质量控制及免疫组化质量控制、分子病理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和新型环保试剂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还进行了全自动化IHC染色仪的培训,并邀请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秘书长卢朝晖博士对全国免疫组化测评进行了精彩讲评。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总结经验、任重道远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组长丁华野教授作了上届病理技术组工作总结。丁华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本届全国病理技术学组成立于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的领导和帮助下,学组成立以来主办了3次全国病理技术大会(哈尔滨、上海、南宁),参加人数在260-370人左右。2010年,受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的委托,病理技术学组组织全国技术专家对国家卫生部“病理技术人员准入管理条例(草案)”进行认真的论证及修改,受到卫生部领导肯定。2011年,全国病理技术学组与卫生部质控评介中心一道,组织开展了全国免疫组化质量测评及质控比赛,全国有上百家医院参加,对国内免疫组化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技术学组还组织了技术专家观摩指导团,先后到北京、上海、长春、湖南、河南等地参加病理技术交流活动和年会,进行学术交流,指导和学习,促进了各地区间的学术交流。
全国病理技术学组要求各省市创造条件成立本地区技术学组开展活动,近年来,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技术学组,学术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北京技术学组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及质量控制活动,先后办各类培训班23次,技术比赛7次,免疫组化质控赛8次,每次活动80人左右。组织大型技术交流会和研讨会6次,每次200-300人。上海举办了大型技术交流会和年会 3次,并承办2009年全国病理技术年会和全国冷冻切片大赛,每次200-400人,5次技术竞赛和20余次技术讲座。广东每年举办一次病理技术经验交流会,每季度有技术讲座,举办2次常规制片质控讲评活动。福建举办了5次病理技术年会,3次病理技术规范培训,2次病理技术竞赛。湖南举办了全省及湖南、广西两省石蜡切片比赛,及全省[尸体解剖学习班暨病理技术学习班],开展了全省冷冻切片比赛。河南举办了全省冷冻切片比赛,开展免疫组化质控培训班活动,并举办一次全国病理技术年会。浙江、山东、江苏、山西、河北等省病理技术学术活动和病理质控工作都开展有声有色,形式多样。全国各地的技术活动既蓬蓬勃勃,又扎扎实实。
丁华野教授在总结报告最后指出:第九届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组的工作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绩,是因为学组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广大病理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会,组织了各种类型培训学习班,开展了形式多样质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全国病理技术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病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了一批病理技术人材,造就了许多病理技术专家,病理技术学组的活动经常化、常态化,为全国病理技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健全组织、完善机构
在中华医学会组织部和病理学分会组织下,对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学组进行的重大改革。成立了以周晓军教授为组长的第十届全国病理技术学组,新一届的技术学组委员分别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全部由病理技术专家担任。通过推荐或自荐差额选举的方式,选举出梁英杰、倪灿荣、王德田、王文勇为第十届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全国技术学组副组长,王德田兼秘书长,马恒辉、董建强兼秘书,中华医学会组织部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领导为委员们颁发了聘书。
三、推进发展、表彰先进
为了推动病理技术事业的发展,表彰优秀病理技术工作者。本次会议创造性地在全国范围内对在病理技术领域做出显著成绩的病理技术工作者授予“优秀病理技术专家”光荣称号决定。首次优秀病理技术专家的评选是经过严格组织程序,首先经过全国各省市病理分会推选“优秀病理技术专家”候选人,9月16日中华医学会组织部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领导组织对候选人员进行了评审,12位候选人分别进行现场答辩后,学组全体委员经过两轮无记名投票,选举出王德田、倪灿荣、丁伟、王文勇、马恒辉为优秀病理技术专家。他们为病理技术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绩突出,为广大病理技术人员树立了榜样,值得广大病理技术人员学习。并在开幕式上为“优秀病理技术专家”颁发证书和奖金。
在选举大会上,大家一致推选丁华野教授为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病理技术特殊贡献奖”唯一获得者。丁华野教授在推动全国病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各地病理技术学组的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获此殊荣当之无愧。与会代表对丁华野教授对病理技术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四、内容丰富、题材新颖
本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26篇,有21位专家和代表作了专题大会发言,论文涵盖常规病理技术、冷冻切片技术、特殊染色技术、细胞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尸体解剖技术、动物实验技术、新型环保试剂的应用、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病理档案管理、现代病理技术流程建设、病理技术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病理技术团队建设以及病理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内容丰富、题材新颖,论文质量与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法,提出了许多新认识、新观点、新思维、新设想、新理论、新概念、新问题。例如,在提高病理技术水平、改进工作流程,加强病理技术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和管理,逐步完善病理科设施、设备、人员、流程、环境、技术、质量、管理等基本标准,建立统一的病理质控标准体系,以及促进病理技术的均衡发展等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之处。
五、重点突出、加强合作
本次会议重点围绕免疫组化质量控制进行了专题探讨,并进行了全国免疫组化全自动化染色仪的培训,特别邀请LEICA公司免疫组织化学产品部总监Kenneth Mitchell 博士、技术总监Matthew Wallace 作专题报告。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秘书长卢朝晖博士对全国免疫组化测评进行了精彩讲评。同时,在大会现场组织了读片活动,病理技术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大家积极参与互动,讨论热烈,对免疫组化染色的优质片有了新的认识。大会评出全国徕卡杯IHC测评赛一等奖11名和二等奖22名。并对获奖单位进行了表彰颁发了奖杯、奖金和证书。
六、改革创新、共谋发展
南宁全国病理技术大会产生的新一届病理技术学组组成人员主要由病理技术专家组成,突出了病理技术人员的作用,并首次评出了“优秀病理技术专家”,是全国病理技术发展史的里程碑,为推动病理技术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机械化、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商品化、程序化、精细化、智能化、数字化、职业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促进中国病理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病理技术的进步具有划时代意义。
现代病理事业的发展对病理技术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广大病理技术员不断进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破解发展的难点,转变发展的思路,寻找发展方法,逐步改变病理科观念陈旧、设施简陋、环境杂乱、技术单一、设备不足、人员缺乏、人才匮乏、制度不全、管理落后的局面,打破一家一户的建设观念。保证医疗机构病理科在设施、设备、人员、技术、流程、质量、管理等医疗服务质量的标准相对一致性。逐步缩小公立医院病理科之间的差距,特别是病理技术水平的差别。提高病理技术人员的学术地位,提高病理技术的整体水平,打造一个技术先进、设备优良、流程合理、功能齐备、质量可靠、标准一致、制度规范、发展均衡的病理技术平台,使病理医师有效地流动,达到资源共享,促进病理诊断水平的提升。建立公平、准确、安全、快捷医疗模式,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爱岗敬业、作风过硬的高技能的病理技术队伍,不断探索现代病理技术发展的新的问题、揭示新的规律、提出新的概念、建立新的理论,迎接新的挑战。
相信新一届病理技术学组在周晓军组长的领导和带领下,在全体委员共同参与下,经过全国病理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病理技术事业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学组
2011年9月18日于广西 南宁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