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南京站 | 徐秉栋、许勤安、金行藻、张道中、张泰和教授
病理人足迹
2016-11-30
1737
▌来源:病理人的足迹
2016年11月5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寻访团来到了南京,此站寻访团的专家有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周晓军主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张智弘主任。在这里,我们将探望五位老一辈著名病理学家,他们分别是南京医科大学徐秉栋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许勤安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张道中教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金行藻教授及张泰和教授。
到访专家于南京医科大学合影留念
寻访团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周晓军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首先前往探望的是徐秉栋教授。
徐秉栋教授
徐秉栋教授,1929年6月生,江苏镇江市人。原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1953年华南医学院(现中山医科大学)第三届高级病理师资班毕业,师从梁伯强教授及秦光煜教授。1954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留校任教。
曾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病理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曾任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常务编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五六十年代主要从事病理解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70年代中后期与启东肝癌研究所协作从事肝癌病理研究,并在国内首先提出早期肝癌病理标准。80年代后期从事实验性肝癌研究,着重肝癌病因,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从83年起先后承担省科委有关肝癌病因课题5项,其中《早期原发性肝癌研究》《云芝多糖对实验性肝癌阻断研究》,分别获江苏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及四等奖。《500例尸检原发性肝癌病理研究》《肝癌患者肝内HB3Ag表型及分布》分别获江苏省卫生厅科技成果甲等奖。
1964年以来,在国内医学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要论著有《Relationship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Liver Cinhosis and Hepatitis B Virus》《早期原发性肝癌病理研究》《Clinicopafholgical studies on 37 resectable cases of minute nepatocellular carcinoma》《肝细胞癌HBV-DNA原位杂交研究》。主编省高校统编教材《病理学》,协助编《现代肝脏病理学》。
刚走进徐老家外的小巷,远远地便看到徐老一个人站在巷口的小路上等侯,温善儒雅,和到访的每一个人都寒暄问候:“大家辛苦了,谢谢你们,我这里是有些不太好找。”随后在徐老的指引下,寻访团一行人来到徐老家中,待大家都入座后,周晓军主任简单向徐老介绍了此行的来意和目的:“徐老师,由我们丁彦青和丁华野两位教授,在全国发起了一个《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寻访活动,旨在弘扬和传承老一辈病理学家的精神及事迹,今天是两位丁教授专程来到南京,探望您,感谢您对江苏病理所做的卓越贡献。”
座谈中
丁华野教授也对徐老说到:“徐老您这一生做病理,您由什么感悟或心得体会,可以给我们年轻人讲一讲,对我们中国病理有什么希望。”
为徐老颁发纪念牌
徐老深情地说:“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太快了,说到病理,我感到最光荣的事情,就是我师从中国第一代病理学家—梁伯强教授,之后我就到北京杨简教授和胡正详教授那里,中国的这几位老一辈病理大师,我都很熟悉。记得当时我住在上海基督教会的一百人的房间里,有一天晚上回去,服务员就塞给我一张纸条,说是一位老先生留下的,我一看是顾绥岳教授,要我到他家吃饭,当时我才只是一个小助教,他们这些老专家都是很关心我们,他们的学识和师德都对我影响很深,至今都记忆犹新。
首先一方面,我在中山医学院待了一年,做了四个重要的事情,第一是尸体解剖,当时是很重视的,第二是病理学教学,第三是外检,外检是跟秦光煜教授学习,第四是科研,那个时候是没有研究生的,都是师兄班。我觉得作为一名病理医师需要掌握这四方面的东西,但是现在太可惜了,能够这四方面都做到的病理工作者,已经很少很少了,都不全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病理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改革,要全面。
另一方面,作为老资历的病理人,年纪大的老教授,一定要对年轻病理人不仅要业务上关心,生活上也要关怀,像我那时候还是助教,我到上海去,那时真是经济困难,谷镜研教授,他是政协委员,所以一个月会发三四张吃饭的票,那都是很尊贵的,他都会陪我们去吃饭,当时他们年龄也不小了,都是挤公共汽车,向来没有什么小汽车的,所以我觉得过去老一辈的病理学家对我们的关怀是在各个方面都有的。
最后一方面,过去年轻人对老一辈病理学家都是很尊敬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之后,跟导师也没什么联系,不像过去那样了,还是希望能够有所传承。”
徐老的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是他自己毕生的体会,也是对年轻人的嘱托,在他的心中,中国的病理事业是一份美好的事业,犹如初升的旭日,朝气蓬勃。
发展离不开传承,有传承才有发展,感谢徐老的分享,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也隐约能感受到第一代中国病理大师的人格魅力,他们是真正令人敬仰的大家。
在即将结束探望时,徐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在此,我们也祝愿徐老健康长寿。
接下来,寻访团一行人来到许勤安教授的家中探望,许老见到到访的各位专家,很高兴,许老精神很好,殊不知她今年已是九十二岁高龄。
许勤安教授
许勤安教授,1924年6月26日出生,大学学历,1949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六年制医学本科,留校任妇产科工作;1949年8月-1965年9月:妇产科助教、讲师,附院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1965年10月转任病理科主治医师及讲师(兼行政负责);1983年1月病理科主任及副教授。曾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病理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病理科学委员会委员。
获得奖励:1963年南京医学院先进工作者,1977年南京医学院先进工作者,1978年江苏省卫生先进工作者,1980年4月南京市卫生先进工作者,2011年4月12日获江苏省“医师终生荣誉奖”。
主要事迹:1.任职妇产科工作期间:开展阴道细胞学检查,认真积极开展南京市、江苏省宫颈癌普查工作,定期讨论总结,提高早期宫颈癌诊断率;2.1965年在院领导支持下创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1)培养一批本院及市县级病理诊断骨干医师及技师,负责理论授课并制作辅导教材如:图表、大体标本及各系统病理档案片2500余张。
2)率先在南京市内建立病理诊断索引卡以便病人随访,院内外医师查阅诊断及进行科学研究。
3)为提高病理诊断质量,满足病人治疗需要及避免误诊,常亲临病区与医师共同讨论诊断措施及内容,形成医院早期MDT的模式。如为疑难病例,谦虚谨慎、认真负责,与院内外病理同仁医师共同讨论诊断意见。
4)建立科室规章制度;如对切除大体标本检查和取材规范、诊断内容的描述;制作病理切片查对制度;医师阅读切片查对制度等。
江苏省人民医院张智弘主任首先向许老介绍了几位专家及到访的目的和意义,许老对大家说到:“都是病理人,不好意思,我是没有做什么贡献,那个时候我们就干点儿基础的工作。”丁彦青教授对许老讲到:“您做的是奠基性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对后来得以发展的基础。您可以简单说说您的体会和心得,激励年轻的病理人,进步成长,也是想让更多的病理医师能够了解他们的前辈是如何成长和发展的,让他们传承下去。”
许老思索片刻后说到:“我们那个时候都是做基础性工作,原来医院都没有病理科,我原来是做妇产科的,后来调到病理科,做了一辈子。现在主要靠年轻人,他们做的都很好。
真正要做到为人民服务不容易,病理不能脱离临床,这个不容易,我觉得我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自己也是从学习当中逐渐摸索出来要怎么做,很多时候病例临床不清楚,病史写的很简单,就那么两句话,要从中找出这个关系来,有的时候还是很困难,所以我觉得病理要密切联系临床,深入临床实际。
为此,我们那个时候是建议外科医生要了解一下病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的外科医生轮流到病理科来轮转,这样他才了解我们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以后他手术的时候,大家密切联系,把工作做好。
现在的医院是越来越大,但是活儿没有以前细致,内涵发展不够,一级、二级、三级医院的分工没有做好。”
紧接着周晓军教授讲到:“许老可以说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创建者,对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在科里做很多工作,其他年轻人得以出去学习,对医院的人才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许老您要多保重身体,十分感谢您!”丁彦青教授最后和许老握手告别。
每当于此,心中便有一丝的感动,不知何时还能再见到这些和蔼可亲的老前辈,平凡的他们做着自己不平凡的工作,一坚持就是一辈子,一个世纪。
与许老合影留念
在即将结束探望时,许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在此,我们也祝愿许老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涣涣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