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
导读:2016年6月5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寻访团一行人来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探望一对夫妇,同时也是两位老一辈病理学专家——邓仲端教授和车东媛教授,两人都在病理领域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辗转多地,也是大半个世纪,他们为同济及全国的病理届发展付出一生,他们在老一辈病理学家的引领下,坚守信念,恪尽职守,为全国病理人才培养和输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亲历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壮大,走过半个多世纪,在他们的身上仍保留着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执着、奉献的精神信仰。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他们对病理事业的奉献精神及绚丽人生。
此站寻访团的专家有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卞修武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病理科主任王国平及办公室人员的陪同下,寻访团一行人来到两位老教授家中探望。
▲探望两位病理学家
著名病理学家邓仲端、车东媛教授:病理伉俪 同舟共济
车子刚靠近小区的大门,便看到两位老教授已经在小区门口等候,两位教授已近九十岁,但精神状态很好,见到几位到访的专家,很亲切,很热情,像是师生多年后的再次相见。
邓仲端教授,生于1927 年10 月,广西南宁人,病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1942-1944年就读于南宁初中,1944年考入南宁高中,1945年秋抗战胜利后回到南宁联中,1947年7月毕业。其后先在广西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又在中山医学院病理学高级师资班毕业。1953年分配到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医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79年-1981年被德国海得堡大学病理学研究所聘为客座教授,从事病理学教学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
邓仲端教授除潜心教学及科研外,曾担任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心血管病理研究室主任,1986年被国家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及基础医学博士后流站的负责人,并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理事及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邓仲端教授多年来为国家培养病理学硕士生16名,博士生17名,博士后人员1名。邓教授还先后承担国家科研项目6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3项,"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各1项和卫生部科学基金项目1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大部分被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收录,部分被MEDLINE收录,3篇被SCI收录。邓教授多项科研成果,被国家教委及湖北省卫生厅授一、二等奖;邓教授在临床及科研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出版《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与临床》等多部专著。
▲邓仲端教授
车东媛教授,生于1928年11月,北京人,1947~1953年在福建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就读及毕业,195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由卫生部调派到广州中山医学院第二届病理学高师班学习一年。1953年由卫生部统一分配到武汉医学院病理学教研组任助教,开始从事医疗系和卫生系的病理学教学、医检和屍检工作。1956年获准为中共预备党员,1年后如期转正。
1960年晋升为讲师。同年5月被中共湖北省委员会和省人民委员会评为文教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1961年10月~1963年3月由学校派往湖南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组进修。1963年回校后,任病理教研室副主任至1970年。1969年11月~1971年8月下放校办咸宁农场劳动。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1982年获准为硕士导师。1985年晋升为正教授。1992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71年参加省攻克老慢支誓师会,负责武汉地区病理协作组的研究工作。在杨述祖教授指导下,完成10例慢性肺心病肺小气道、小血管病变特征总结,并在全国防治老慢支病理学大会上宣读。从此走上肺心病和尘肺的病理学研究。
1981年确诊我国第一例农民肺病理屍检例。1982年负责申报的农民肺病因发病机理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该项目研究结果在1991年获卫生部专家组验收通过,1992年获卫生部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1985年应邀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山西医学院共同申报并获准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济医学院在完成动物实验外,还负责全国662例肺心病病理屍检总结。三个单位共同完成的课题,1991年获得卫生部(专家)验收委员会的验收通过并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0年获准负责国家八五医学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专题的研究工作。在4个单位科研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按期完成课题任务。1995年获卫生部攻关课题验收专家组的验收通过,并获1997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7年4月退休。
▲与两位教授交谈
卞修武教授就此次到访的目的做了简要介绍:“第一是看望你们,第二是通过你们的成长经历、医教研经验,在对年轻病理人培养的方面,谈谈你们的期望,给年轻人正能量。我们将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传播我们病理人的精神。”紧接着又谈到:“我们也已经走过了很多站,每一站都会选择几位在病理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我们都能学到很多,同济的病理在国内外交流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声誉,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来看望你们。”
随后到访专家为四位老师献花并颁发病理人足迹纪念牌,芥子纳须弥,显微世流芳,便是他们这一辈子的真实写照。
▲为两位教授颁发纪念牌
邓老深思一番,认真地讲到:“病理首先要打好基础,我的基础最主要是在中山建立起来的,中山医梁伯强教授那里,梁教授都是亲自带,我们做完以后,去找梁教授复查,很严谨,所以说那一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怎么说去见证这个事情呢,因为我到海德堡去过,79年到海德堡大学,他们是个助教,我占了一个名额,每天有八百多个尸检,我想得做,不能光看,所以有时候尸检很多,我就要一个,当时我就把胆管、胰管等,我都剪开,速度很快,在临床医生来之前就做好,摆在那里,他们笑称是武汉技术,实质上这个基础是在中山医时候打下的;还有就是切片,怎么体现这个事情呢,细胞培养技术,单个细胞的超薄切片,最后大主任给我发了个证书,当时从德国回来以后,什么设备也没有,我就购买了一些仪器设备,很快就建立细胞培养室;其次是要紧密结合临床,不能脱离临床去。”
王国平教授补充到:“邓教授现在还坚持在上班,一个礼拜去几次,看一些疑难病例,还有就是带进修生,帮他们看看片子。”邓老听后也是面露微笑:“现在有的片子我也没看过,没办法,活到老学到老,我就每周二到同济去,去把进修生的片子都看一遍,然后给他们讲讲。”
丁华野教授也感慨道:“这个很重要,有人带的话,进步很快,能收获更多的东西。”
车老随后语重心长地给大家讲到:“做科研我觉得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实践论和矛盾论,要善于去发现和找到矛盾,然后去解决它,才能进一步去发现真相,从我自身的角度看,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是一个指导思想。”邓老:“还有科研的选题也很重要。”
丁彦青教授随即说:“您那方面的选题,现在也是很靠前的,优先的。”邓老也是微微一笑。
谦逊博学,实事求是,无私奉献,正是他们两位教授的真实写照,现在他们在热爱的病理道路上继续前行,仍在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合影留念
最后,两位教授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我们在此也祝愿两位老教授健康长寿。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