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广州站(四) | 朱梅刚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 1234 评论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

导读:2016年5月5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全国寻访团一行来到广州站,探望五位德高望重的病理学专家——中山大学宗永生、陈鏌鎁、凌启波教授,广州军区总医院赖日权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朱梅刚教授。他们都亲历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发展,见证了新中国病理事业的壮大,他们也都从事病理工作半个多世纪,把一生奉献给了病理事业,为病理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们的身上仍保留着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执着、奉献的精神信仰,弥足珍贵,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中国病理人的骄傲。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他们对病理事业的奉献精神及绚丽人生。

此站寻访团的专家有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广东省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余力教授、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韩安家教授,广东省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钟雪云教授

朱梅刚教授——执着一生 著书立传

寻访团一行人前往南方医科大学,将探望著名病理学家朱梅刚教授,朱老今年虽已是八十五岁高龄,但思维清晰,身体硬朗,仍然坚持一周两天看片子,做诊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有适当的工作,防止脑子退化。朱老也是军人出身,做事果敢干练,说一不二,在淋巴瘤诊断方面卓有建树,让我们一起走近他,阅读一个病理学家的传奇经历。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广州站(四) | 朱梅刚教授

▲到访专家于南方医科大学合影留念

待朱老入座之后,丁华野教授对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做了简要的介绍:“朱教授,这次是国内的四个大的病理学会联合起来,走访国内的老一辈的病理学家,记录下你们的经历,感谢您为中国病理事业辛勤耕耘,感谢您做出的杰出贡献,希望刚加入病理的青年学者,能看到前辈为之奋斗的一生,能够感恩,把这些精神传承下去。”

朱老听后,很感慨地说道:“你们这个举动,确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安慰,我们也感到很高兴,谢谢你们。”“这是应该的,不是安慰,是我们应该做的”丁彦青教授也说道,随即将病理人足迹纪念牌颁发给朱老,并解释说:“这个是专门为您做的,这是对您一生工作的肯定 。”朱老看后连连讲道:“这个太贵重了,这份荣誉的分量很重。我们这些文人,一辈子都在耕耘,你们的这个举动是对我们的鼓励,心里感到很踏实,感到是对我们六十周年劳动的肯定,这个就足够了。而且现在在能力和身体允许的条件下,还要不断地为病理做出点儿事儿。”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广州站(四) | 朱梅刚教授

▲探望朱梅刚教授

“我退休的时候是2002年,退休后在南方医院待了三年,我的想法就是要把我的知识传给大家,在南方医院的时候,我就给年轻人讲课,要有接班人,为病人服务,一直到自己不行了,干不动了。”朱老给大家讲道:“后来受到金域的邀请,到那里去,去那里啊,圆了我两个梦,第一:服务基层,因为我的知识来源于人民,这个不是讲漂亮话,当时那种环境,是国家培养了你,所以要还于人民;第二:要有所作为,现在在淋巴瘤这块还是做了点事,八几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淋巴瘤是个难点,都望而生畏。当时我们的历史,很屈辱,受外国人欺负,再一个我发现我们病理界崇洋思想很厉害,好像外国人做什么都是好的。我就说我们中国人,不能贫穷落后,谁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在我脑子里有很深的烙印,所以我们病理也要强,不能落后。淋巴瘤是难题,但我们中国人一样可以做好,所以我主攻淋巴瘤,记得调到上海,和涂莲英组成了一个小组做这个事,后来回重庆和到第一军医大学,我一直坚持这个事情。外国人能干到的,我们也能干到,虽然我们的条件困难一些。”

朱老话语间还边回忆边给大家讲:“我们那个年代是很艰苦,我当时读到初中,那时候大学,想都不敢想。还有一个出路就是读师范,那时候国民党的师范很优惠,免学费,包吃,就是交点杂费,我是读到二年级,刚刚解放了,是四九年,当时革命浪潮,第二野战军医科大招生,我一个堂兄他想去考,然后动员我也去,然后我们就一块儿去了,在南京考上了,五零年中旬到重庆,进军大西南。五八年毕业,我的成绩中上,然后留校,当了一年外科。后来说病理科需要人,领导说我比较适合,那就到病理科。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得怎么样,我们对病理还是热爱的,没有什么二话可说。”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广州站(四) | 朱梅刚教授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广州站(四) | 朱梅刚教授

▲朱老部分荣誉

看到朱老仍在坚持做和病理相关的工作,心中是满满的敬意,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朱老也分享了他的健康秘诀:“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合理营养,适度运动,心态平和。”他也嘱咐所有人要养成好的习惯,把工作做好。

最后在谈及对青年人的期望时,朱老讲道:“在我来看,天赋是基础,勤奋是事业成功的永恒保证,如果要有所作为的话,就要勤奋,热爱病理,最重要的是勤奋!”

《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广州站(四) | 朱梅刚教授

本站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tougao@ipathology.com.cn

相关阅读

  •   数据加载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